国际认证的“绿色黄金”:林业碳汇
像银行储存现金一样,森林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随着植物和土壤的呼吸、植被的死亡、人工的砍伐等释放出去,剩余的部分可以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形成碳汇。利用森林的自然过程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其成本相对较低,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用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认证了林业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并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 mechanism),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碳汇项目合作等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以履行
碳减排的指标义务,使森林的固碳能力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该机制的建立不仅加强了世界各国对于林木保护、植树造林的重视,也推动了森林生态功能的市场化和价值化,促进了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林业碳汇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引入了全新的融资渠道,给碳汇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由此可以改善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不产生经济效益等问题。
我国从2004年起逐步开展林业碳汇
试点项目,2010年成立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标志着我国林业碳汇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截至2019年底,先后在全国20余省(市、区)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达8万多公顷。截至2020年5月,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已完成5笔林业碳汇交易,共计191万元。
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期刊《自然》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被严重低估的固碳能力。2010~2016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约11.1亿吨,森林是其中主要的固碳主体,贡献的固碳量占到陆地生态系统的80%,由此证明我国近年来在恢复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也首次在国家尺度上证明,人为积极干预可以有效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我国的森林面积年均新增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同时整体森林主要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确保了林业碳汇质量的不断提升。未来,发展林业碳汇将成为我国“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一环,也将在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目标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