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能源转型过程中应倡导先立后破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碳交易网2021-11-30 17:39

 
“能源的持续增长仍然是基本面,化石能源的主导局面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先立后破是实现能源转型的一个基本的要求。”11月28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和《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如是表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碳中和目标的政治共识还没有真正达成,必须通过技术的考量算一算如何实现。而对于能源转型的技术共识,基本上是实现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一种是用可再生能源,另一种是非化石能源,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获得核能发展的技术,所以全球的目标基本共识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李俊峰提出在能源转型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能源的持续增长仍然是基本面,化石能源的主导局面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先立后破是实现能源转型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同时我们要看到业协问题,要立什么破什么,仅仅有政治共识还不够,还需要建立新型的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这都需要技术和机制的创新、实践。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广泛的合作,全球的目标和技术路径是一样的,这样就有发展快的经验和教训让发展慢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大家有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的过程,学习成功的经验,分享不成功的教训,使得我们在整个能源转型中,从政治共识到技术实践。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李俊峰: 我要讲的内容是“明晰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从政治共识到技术共识”。刚才大地所长讲了很多东西,大体上都是政治共识层面上的,技术共识层面上的怎么做,我们还得好好讨论一下。
 
首先看一下双碳目标的政治共识和技术共识的区别,包括能源转型中间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和大家一块讨论一下。
 
碳中和目标的政治共识,现在没有真正达成,一个1.5度,一个2度,2度是大家都承认的,1.5度还很勉强。像大地所长说的,要实现1.5度,所有的国家必须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发展中国家拖到10年、15年,大平均在2050年碳中和。大家能不能做到?只说2050是没有意义的,哪些国家2050?哪些国家可以2050之后,哪些国家可以2050之前?这些东西都必须通过技术的考量看一下,算一算怎么实现。比如现在发达国家的排放占全球的40%,发展中国家占60%多,40%基本不涨了,但60%不仅不降还在涨,所以技术上必须找到一个方案。
 
现在我们看到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包括其他的温室气体,现在能够控制的基本上来自于能源的,也就是化石能源开采、消费和使用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的排放,现在有些东西是可以做的,工业系统用的,像电业系统用的六氟化硫,天然气开采中的甲烷排放,这些都相对容易控制。但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比如农业的稻田甲烷排放,动物反刍的甲烷排放,这些东西从技术上还都找不到方案。
 
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大概是140亿吨,二氧化碳大概116亿吨,占83%,能源活动大概占100亿吨,这可以找到一些技术解决方案的。但有一些很难找到技术解决方案,比如水泥的排放二氧化碳,用什么办法替代水泥,技术上好多东西还找不到。现在仅仅讨论一个政治共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次COP26还是比较理性的,大家没有过多纠结1.5度,还是奔着2度的目标努力。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减排的速度,如果是1.5度,2020年比较达峰,2030年必须峰值减半,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2030年年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达峰,中国能够达峰,印度达不了峰,更别说减半,即使发达国家减到零,也实现不了减半的目标,因为他们只占总量的40%,60%的还在增长。
 
中国的目标是比较清楚,不仅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峰,并且稳中有降,实际上不是2030年达峰,至少在2027,甚至2026,或者十四五末期基本上达峰,剩下几个扫尾的。因为要稳中有降,首先有稳,稳要有一两年的证明,降也需要一两年的证明,十五五期间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定的目标也很清楚,也有技术方案,比如分化时间目标占到80%左右,并且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不仅有长期的目标,还有中期的目标,比如2060年80%的非化石能源,但其中有一个2030年25%,2025年20%,并且风、光要12亿千瓦以上,今年要开工1亿千瓦的风、光等等,有这种具体的措施支撑。
 
能源转型的技术共识,大家很清楚,基本上就是实现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两种语境,一种是用可再生能源,一种是非化石能源。比如大部分国家是可再生能源,只有少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我们是非化石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联合国的大概200个国家里,有核电的有三十几个,85%的国家没有核电,再加上核不扩散条约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获得核能发电的技术,所以全球的目标基本共识是用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要替代多少呢?这也是一个技术共识,但能不能有技术实践实现,按IEA的说法,到2050年的数据,9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太阳风能占70%。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展望,90%的电量其中63%来自风和光,做到这一点大家要充分认识它的难度。
 
从能源消费来说,全球的能源,化石能源的占比大概占84%,OECD国家是80%,非OECD国家大概87%,欧盟最好,大概74%左右,中国是84%,美国是83%,半斤八两。刚才说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容易的多,不见得,他们也是百分之八十多的化石能源,怎么短期内做到?发电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欧盟,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了62%之外,大部分国家在百分之三十几,全球是37%,OECD是46%,因为欧盟拉上去的,非OECD国家大概31%,中国是34%,美国和世界水平相接近,印度比较差,只有22%,日本也比较差,只有29%。化石能源,无论是在能源消费里,还是在电力系统里,占不到重要的位置,这个难度非常之大。
 
比如欧盟和美国都是2050年碳中和,非化石能源分别从现在的26和17%提高到80%,分别需要增加54和63个百分点,欧盟平均要每年增加1.8个百分点,美国要增加2个百分点。中国非化石能源从16%提高到80%以上,要增加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6个百分点,印度和中国差不多。难度大家都差不太多,通过长尺度来看。
 
发电也是如此,欧盟需要增加一个百分点,美国需要增加1.8个百分点,中国大概需要增加1.4个百分点,印度需要增加1.4个百分点,我们需要细细分析这些东西。
 
在能源转型中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能源的持续增长仍然是基本面,化石能源的主导局面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先立后破是实现能源转型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这是能源需求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巴黎协定》达成之后,2015年一直到2019年都是增长的,2020年略有下降,但是2021年全面反弹。
 
我们国内对一些国外经济的报道并不是特别准确,比如美国并不是经济没有增长,它经济增长很快,它1—9月份经济增长速度是4.5%,超过了过去的历史最好水平,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也大幅度增加,何况发展中国家呢,大家应该看到这种趋势,还是会维持很长的时间。
 
2021年的反常,在COP26上大家都大谈1.5度,煤炭到底是down还是out,大家讨论了半天,但全球能源需求是超过预期的,美国的煤电不降反升,同比几乎增长了20%。中国1—9月份全社会的用电量陡增了12.9%,这是十三五期间平均速度的大概三倍多。另外,化石能源供应短缺成为世界难题,上周美国、英国、日本联合动用了石油储备,欧盟的天然气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只有俄罗斯笑傲江湖,稳坐钓鱼台。但这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要看到业协问题,要立什么破什么,仅仅有政治共识还不够,还需要建立新型的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这都需要技术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在转型的同时要确保能源安全。
 
这里面好多东西我们要思考,比如电力系统为主是一个技术共识,但实现它就需要全社会的技术变革,原来用化石能源的地方,不论是供热还是动力,能用电的都用电,需要技术上的变革,像我们做饭,从燃气变成电炊,我们的采暖从集中供热变成电力的供热技术。同时,我们的生产组织可能要发生变化,因为过去的生产组织是一堆化石能源储备着为电力的稳定供应做准备,比如要求电场至少存煤15天,国外要求天然气至少存90天,我们现在要求天然气要存7天左右,就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当一个电力系统,特别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又是风光占60%到70%的情况下组织供应。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在机制和技术上都需要实践。
 
比如欧盟现在67%了,我们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全国平均非化石发电34%,但南方电网已经达到55%了,要扣除南方电网,全国不到30%,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欧盟,学习南方的经验,来适应这个过程。所以,大家要不断交流,有待于大家广泛的合作,好处是全球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全球的技术路径也是一样的,这样就有快的,慢的,发展快的经验和教训让发展慢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所以大家有个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的过程,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广泛的合作,应该倡导先立后破,学习成功的经验,分享不成功的教训,使得我们在整个能源转型中,从政治共识到技术实践。
 
政治共识就会吵架,技术大家会有争论,但找到好的办法,大家都会说好,这就是技术实践和技术共识的重要性。
 
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