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抢抓“双碳”机遇 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信息早报碳交易网2021-11-25 14:57

编者按:
 
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快补齐转型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任务下,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觅新机,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必答题。为实现资源保障有力、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康幸福的发展目标,陕西省榆林市抢抓“双碳”机遇,主动谋划转型。他们的实践与探索,将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双碳”“双控”正在打破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这些城市大多都依赖传统产业,几十年来因资源而兴、以资源而建,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忙于生产,但每当出现行业迭代更新或资源枯竭,这些城市由于经济实力、科技成果、接续替代产业储备不足等原因,发展形势急转直下,难以快速转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榆林,这座陕西最北端的城市,因煤而兴,仅煤炭探明储量就达1500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5。虽然还未遇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阵痛,但榆林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契机,紧抓“双循环”机遇,率先通过“三转三补”引领转型升级,重构产业体系,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危机蕴藏新机 变局孕育新局
 
近日下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这是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再次明确,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双碳”并不是一蹴而就。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采取强有力措施,重塑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的确,“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成为众多城市必须克服的难题,资源型城市更是难以避免一场硬仗。榆林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2020年原煤产量5.17亿吨、原油产量1048万吨、天然气产量21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2%、5.3%和10.9%。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虽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也存在过度依赖资源粗放发展等问题,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榆林要闯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新路来。”陕西省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表示,榆林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碳达峰行动方案、碳中和达标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明确了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变、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
 
主动谋划转型 着力推进降碳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李春临表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个人的思想和储备总是会有局限性,为了更高标准完成“双碳”任务,不做闭门造车之事,榆林选择更多借助外脑,主动开展“榆林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转型升级思路路径”专题研究,多次跑省进京,与中科院、中咨公司等国内一流机构合作,邀请院士领衔参与碳中和要求下的发展思路谋划。
 
榆林将节能降耗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举措,全面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双控制度。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探索用能权交易制度,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原定项目盘子中压减了总投资7000亿元的45个“两高一资”项目,并将21个低质项目退出2021年度计划盘子,调减年度投资50亿元。
 
除了优化投资结构外,榆林同时开展对存量项目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能耗限额标准的存量项目立即停产整改;对节能审查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的存量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的立即责令停产整改,在建的项目立即停工整改,通过优化工艺、节能技改、能效提升等措施降低存量能耗;加快提升节能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倒逼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能效水平。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系统谋划、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李春临说。对于“如何实现一个目标”,他指出,通过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动煤化工全链条低碳化、建设绿色零碳园区等举措,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据李春临介绍,榆林围绕高耗能行业企业,以重点园区为突破口,推进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加强能源梯级利用。面向碳达峰目标,实施终端电能替代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中心,降低化石能源使用。通过技术创新,对煤化工、水泥、有色金属等难脱碳行业实施流程再造示范,实现源头减碳、末端固碳,降低原料煤、燃料煤消耗。
 
同时,按照向外输出与就地消纳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原则,榆林示范推广大容量、高塔架、轻量化、智能化风电机组,建设百万千瓦级“牧光互补”“光伏+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光伏+矿区生态治理”示范项目,力争到2025年风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突破2400万千瓦。利用丰富的氢能资源,将榆横工业区氢能产业园打造为生产装备基地,将科创新城氢能特色小镇打造为应用创新中心,构建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全力打造“西部氢谷”。
 
此外,榆林积极推进清洁取暖。以建设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为契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热则热、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多能互补”,同步完善供热管网建设、气源保障及管网联通、电网升级改造等综合保障设施。计划到2025年,中心城区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县城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66.4%。
 
下一步,榆林将坚持多能融合互补,建设千万吨级煤制清洁燃料生产基地和风光发电制氢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同时以大宗能化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提升为突破口,推广标准化交割、标准化交易和标准化金融,打造大宗商品线上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和金融中心,更高质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成为“双循环”格局中的能源枢纽。
 
科技引领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榆林要构建富有榆林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李春临表示,榆林抢抓进口替代市场机遇,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实现煤基化学品向高端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煤基聚酯、可降解材料等延伸。另外,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依托成长期资源型城市资本和资源优势,加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无人、装备制造、氢能、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以‘三转三补’引领转型升级,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李春临介绍,“三转”即推动资源开发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能化主导向多元融合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三补”即以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优势补区位劣势、以政策资金优势补创新劣势、以产业规模优势补产业单一劣势。
 
据悉,榆林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煤炭产业转化引导基金,出台了18个“双招双引”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招引行业头部企业,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集群的集聚效应。另外,榆林统筹发展新能源产业,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26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增量,全部通过竞争性配置撬动发展光伏风电全产业链和镁铝精深加工业;发挥空域和地域优势培育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在上游补下游方面,榆林依托每年200亿立方的副产氢和低成本优势,布局氢能生产、储运、消费及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具体来看,积极提升榆林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全力维护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构建集群发展、多极支撑、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据悉,榆林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榆林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确定了19条重点产业链,以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为核心“延链”,以推进现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重点“补链”,以依托优势资源要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路径“建链”,以实施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础“强链”,全面提升榆林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虽然目标是明确的,但榆林也存在短板。李春临坦言,榆林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从人才到项目再到企业,榆林必须进一步推进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引新引特力度。
 
据介绍,为了系统性破解这些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大决策部署——建设榆林科创新城,并与陕西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签订了《省市共建榆林科创新城战略合作协议》。
 
具体来看,科创新城位于榆林中心城区西南部,以“创新发展引领区、能源革命示范谷、生态智慧宜业城”为发展定位,突出科研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功能,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创新人才,聚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创企业,开展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构建从基础研发到创新孵化再到科技提升的科创生态链和产业链,实现产学研的联动发展,形成榆林新型产业、高端智力和创新平台的聚集区,打造成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养、科技创新服务、新型产业培育成为一体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未来之城,支撑榆林长远发展。
 
目前,科创新城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各项建设转入整体推进、全面落实阶段,按照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正着重加快软、硬件建设,创新港、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创新创业孵化园、市体育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项目均已启动。
 
最后,对于榆林能够高质量完成转型目标,李春临信心满满。他说,过去提到陕北,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黄土高原、尘沙飞扬、干旱缺水的画面。而现在的情况会颠覆很多人的想象,榆林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万亩和0.9%,增长到如今的2360万亩和36%,实现了生态改善与农民增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之一,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毛乌素沙漠即将在陕西版图消失,榆林率先成为全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而将沙漠变森林的精神,榆林一直在传承。(记者 梁倩 北京报道)
 
锚定绿色发展,榆林如何走好转型升级路?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给出指引。陕西省榆林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化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约束下交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对我国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极具标杆和示范意义。
 
榆林的转型不同于资源衰竭矿区的自然渐进式转型,也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有序衔接式转型,面临产业衔接、市场开发、就业转移等一系列挑战,榆林转型必须进行创新,并做好各方平衡。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基础保障能源。榆林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做深做精煤炭优势产业,推动煤炭相关产业迈上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之路。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建中认为,对榆林来说,摆在首要位置的依然是稳定煤炭生产,实现降碳不能简单地以“去煤化”或减少煤炭生产为代价,要平衡好控一般产能、减落后产能、增绿色产能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将为榆林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榆林应围绕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争取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吟建议,要从三方面着力下活煤炭一盘棋,推动榆林清洁低碳高质量转型。一是以“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为导向,加大技术研发,攻克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关键核心技术,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二是发展精细化、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三是积极探索煤炭与新能源、生物质能、绿氢等耦合,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发展方式。
 
同时,培育经济新动能也是榆林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也要防范资源型地区转型模式的同质化、同构化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认为,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煤炭市场整体向好,这为榆林推进转型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榆林应抓住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风电、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等接续产业。
 
榆林煤、油、风、光等资源丰富,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大有可为。建议榆林充分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的资源组合优势,深化煤炭与新能源的耦合利用发展,探索“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发展模式,推动榆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再上新台阶。(作者:张亚强/中国经济信息社陕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