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和中国是否将搁置争议、同意应对气候变化?这是许多人希望在COP26上看到的结果。11月10日中美宣布计划“在此决定性的十年,各自、携手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并加速旨在缩小差距的气候行动与合作”。世界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国在国际上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保持乐观?对此,人们需要了解如下现实。
中国在2006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此人均排放量仅约为美国的一半。此外,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且累计
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但中国正快速赶上,其决策者已意识到该国庞大的
碳足迹。中国去年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在COP26召开前的几个月,中国政府不但推出全球规模最大的
碳市场,还宣布计划减少国内对煤炭的依赖并停止在国外新建燃煤电厂。中国的这些消息使人们在COP26召开前感到乐观。
如果公众将气候行动视为国家利益,那么就更容易开展。调查显示,94%以上的中国公民相信气候变化真实存在,66%的人认为这是由人类导致,且绝大多数愿为减排支付额外费用或适当改变其生活方式——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政府有责任参与解决气候风险。
然而,尽管公众支持气候行动,但笔者组织开展的在线年度调查“中国政策晴雨表”显示,当中国公民被告知有关国际压力,或美国正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保护措施时,他们对气候行动的支持度反而会降低。这些调查表明,如果对中国公开施压,国际压力可能会阻止——而非迫使——中国采取行动。这并不是说中国公众不支持合作,而是这些调查表明他们希望看到中国在减排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或至少在这方面与美国平起平坐。正如
北京反复重申的那样,相互尊重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基础。(作者为美国雪城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迪米塔尔·格奥尔季耶夫,王会聪译)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