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里的“碳中和”展览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从9月12日开始,一场名为“碳中和”的展览就已悄然面对公众开放。
这场展览的用意,别出心裁。毕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其
碳汇能力仅次于海洋和森林。
近年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方面卓有成效,不仅保护了这块天然“
绿色”碳汇,提升了湿地的碳固存,更降低了
碳排放,减少了“旅游”
碳足迹,可谓是一个“碳中和”标本。
西溪湿地究竟做了哪些探索?比如,景区内游步道主要由纯石板路、石板卵石路、纯卵石路和木板栈道组成,交通工具为电瓶车、电瓶船和摇橹船,尽可能地减少交通碳排放,构建低碳交通网络。
此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推进数字化“智慧”景区建设,推行“一秒刷脸入园”“无杆”停车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碳排放。西溪湿地一直在持续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质不断提升。
公开报道显示,西溪湿地固碳能力可达40万吨。
专家建议称,对于沿海城市,与其植树造林,不如把近海地区的红树林湿地培养好,单位面积红树林加上依附于此的海洋生物,其固碳能力比森林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