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已经证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逐步升高引发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1992年以来,联合国陆续达成了多项协议以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其中,《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到21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碳达峰、
碳中和的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巴黎协定》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都积极制定自己的减排目标,付诸相应行动。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二氧化
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面对减排的共同目标,中国与东盟国家能做些什么;我们每个普通人又能为“双碳”目标做些什么呢?
实现减排目标,中国—东盟可以如何合作?
随着中国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正成为中国各行各业发展中的热词。“碳达峰”其实就是指在某个节点,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抵消产生的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那么,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什么呢?2021年1月19日,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做好的六方面工作,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增加生态
碳汇。其中,可再生能源替代、完善金融政策、增加森林面积等成为重要的发力点。
当然,这些工作方向不止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也是所有希望实现
绿色发展的国家的有益思路,更有望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
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合作点。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与东盟国家在加强双边多边的绿色低碳技术合作、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
平台,尽早形成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等领域大有可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严朝军在第10届中国—东盟工程
论坛(以下简称工程
论坛)上这样说道。本届工程论坛以“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为主题,是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重要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严朝军
东盟工程科技院秘书长、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则表示,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在全球能源事务中的综合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中国和东盟现在正是时候分享技术与科学,以解决碳排放峰值问题,更广泛地研究可再生能源,并制定森林管理目标,在脱碳进程中创造更多碳汇。”尤芳达教授说。
可再生能源合作大有可为
目前,高碳能源、化石能源依然是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主要能源,完善
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增加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作。在这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不仅有着共同的目标,更有着优势互补的合作条件。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已经接近30%。
“在实现区域能源安全供给的大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东盟各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实现《巴黎协定》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措施,各国从规划、投资、赋税减免等方面对可再生能源产业予以积极扶持。”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处长李霞在中国—东盟工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这样介绍道,该研讨会是工程论坛框架下的分论坛之一。
李霞还指出,东盟提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到23%的目标,在落实该目标的过程中,各国将产生较大的可持续能源投资需求。而这也为中国—东盟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留下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处长李霞
实际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该领域已有不少合作成果。从越南芹苴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到老挝的南立1—2水电站,这些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的可再生能源工程在助力当地能源结构改善的同时,也惠及了当地人民。据渣打银行的内部统计,截至2019年,在东盟地区,来自中国企业的绿色工程有约90个,其中约2/3是绿色能源工程,包括风电、光伏、水电、垃圾发电等。这些工程无疑是中国技术与东盟资源良好结合的生动范例。
在李霞看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首先,东盟各国均制定了明确、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政策动力。特别是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其正撬动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杠杆作用日益凸显,未来,世界各国将越来越注重利用金融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其次,东盟国家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多数国家开发潜力较大。其中,泰国可再生能源开发起步较早,属于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越南可再生能源发展则已实现高度市场化,属于积极发展的国家。老挝、缅甸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空间较大。
最后,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风险较小,未来经济方面的优势会愈发明显,将推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在东盟地区,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将让低成本实现电力的可及性目标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度依赖昂贵柴油发电或者依赖高成本电网延伸的地区,当地人民有望用上更便宜、稳定的电。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论坛为践行
会议主题,通过购买碳汇用于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种植208棵树苗,抵消大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实现了“零碳
会议”的愿景。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周晋峰
对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周晋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赞赏。他指出,“零碳会议”通过购买碳汇用以植树的方法,在碳中和科学计算、实践方法方面给我们以启迪与思索。通过会期线上线下的大量的宣传,它也将提醒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与挑战,具有良好的传播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零碳会议”让我们看到碳中和可以通过每一个活动、每件事、每个人来实实在在地落实。
在周晋峰看来,实现“双碳”目标,供给侧改革很重要,但需求侧的推动作用也同样值得探讨。他表示,原来我们消费要比
价格、比质量,假如现在每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咖啡、购买汽车时,都以
碳足迹的高低来作为消费考量,那么企业就有可能改变相应的策略,从而通过消费端的需求去影响生产端的改变。
“只有每个人的改变才能够最终改变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危机。”周晋峰这样说道。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