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刘锋2021-08-09 14:51

由于各省之间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现状差异较大,双碳政策的实施力度在地区之间也应设置有差异的合理区间(如图2所示)。我国2030碳达峰目标,并不要求所有省市同时实现碳达峰,有条件的低碳地区可以率先实现碳达峰进而提前转向碳中和目标,带动排放量较高的地区逐步减排,从而从整体上达到全国峰值。2021年七月建立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极大促进各省市之间实现联通,为企业决策提供清晰且长期的碳价格信号,也将引导更多资金有序流入各省绿色产业。
 
我国各省人均碳排放及GDP
 
在此转型过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为重要。减碳与替代都将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不同的行业之间、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不能协调共进,会造成不作为企业搭便车反而节约成本的现象,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因此,具体到行业的指导性政策和强约束制度需要在碳中和推广的早期尽快完成。
 
产业的减排份额需要通过改变企业决策方式落实。政府须首先明确减排目标,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产业。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给予经济激励,会首先尝试减排并将多余排放权出售给成本较高的企业,以便后者降低自身排放带来的成本,从而达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优。为使碳交易制度行之有效,碳价应当处于缓步影响企业微观决策的合理区间内,促使企业有动机规避超额排放的成本并追求减排收益。价格偏低、政策偏向温和不利于刺激市场反馈,而过于强势的推进会增加高碳排放行业的经营压力。
 
绿色理念的推广可以协助企业兼顾减排速度与稳定性。从消费端而言,企业绿色生产的部分成本会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只有消费者同步认可绿色理念,愿意为绿色生活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结构绿色转化。从融资端而言,需要大量认可绿色理念的投资者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从而降低转型对社会的影响,减小需求端承受过多成本转嫁的压力。
 
在碳市场赋予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稀缺性,使配额拥有经济价值后,需要制定科学而严格的分配排放额度。由于绿色理念仍在推广阶段,市场的有效性需要分配制度与激励制度的扶持,过度严苛或松散的管理都会导致市场价格达不到有效区间,从而使碳交易市场失灵而导致资源错配,无法达到激励企业减排的效果。在碳中和概念推广早期,减排政策应从严为主,对拒不参与市场也未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处以高额惩罚,敦促市场形成习惯,将碳价和排放成本内化入企业决策。对比碳市场的调控与货币市场,碳市场拥有更多可用的工具,也有较多可参考的海外经验,只是无论监管方还是市场都需要逐步学习,积累经验。应接纳合理的试错成本,对碳市场的长期发展抱有信心。
 
丰富的碳金融产品将有效提高排放权的流动性,从而促进碳市场的效率。有了充分的流动性,才有准确的价格信号。倘若参与市场的2000多家企业仅在某个约定时间段内进行交易,交易的总量将非常有限。为扩大流动性,需要允许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创新,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规避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根据全球经验,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较小,衍生品交易已占到碳商品交易的90%以上。碳期权碳期货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市场定价的有效性,我国应在碳市场建立完善后,逐步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根据数据预测,2021-2030年平均资金缺口约2.7万亿,在碳达峰后还会逐步扩张。因此绿色金融服务也将在吸引私人投资,补全公共投资缺口,传播绿色消费理念方面发展重要作用。
 
广义上的金融市场同样也有促进价格信号传导的功能。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助力双碳实现,推动商业银行定向释放成本更低的绿色贷款,通过风险评估释放绿色资产更容易作为抵押品的信号。将碳排放成本从广义上融入金融市场的考量,形成碳交易之外的碳价传输机制。
 
为实现上述诸多设想,信息披露在碳市场建立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全国的总量和分行业计算时,只有建立完备的数据库,才能明晰目标设立的时间、总量和路径,才能分地区分行业差异化进行降碳工作,并因地制宜给予扶持和激励;金融机构也应当普及碳轨迹概念,积极督促客户披露财务以及非财务数据,跟踪客户资产的事前事后碳排放表现;对于不愿披露,在商业机密上较为保守的企业,政府为市场安全的考虑,可以适当介入,以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统筹系统,确保数据安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