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的交易,大概是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定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些年,欧美发达国家主张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而且变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工业化,二氧化
碳排放量越来越高造成的。
基于这种假设,它们主张大家要逐渐减少碳排放,到最后实现排放量跟植物的吸收量基本相等,也即是
碳中和,不再额外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了减少排放量,就设计出了碳排放权交易这么一种制度。
比如一个国家有ABC三家企业,政府根据它们以往的运营情况,严格计算过后,给它们各自分配了以后的排放额度,我们假设是10、10、10。规定了之后,这些企业一旦超出额度,就可以罚它们,这样子就实现了总体排放量的控制。
但是,很明显这么限制之后,企业有时候会很难办。比如,假设ABC这三家企业后面实际需要的排放量是10、15和5,那么A和C还好,B就会比较痛苦了。因为它只能要么交罚款,要么放弃发展。
碳排放权的交易,就是允许在这种情况下,C企业把自己没用到的份额卖给B企业。这样子C企业赚到了钱,B企业的发展又没被耽误,皆大欢喜。比如特斯拉,2020年的时候,它的净利润是7.21亿美元,听着挺不错吧?其实这一年它光靠卖
碳减排积分,就赚了15.8亿。没有这笔收益的话,它实际上是亏损的。
减排能够赚钱这件事,显然也会鼓励企业往减排、
新能源的方向去发展,用利益诱导着大家向碳中和的方向走。
当然,实际交易中的情况比这复杂得多,我们只是说一个基础的原理。B企业要不要向C企业购买排放权,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如果技术有了突破,B企业自己投点钱控制一下,就能够把自己的碳排放量降下来,那它就没必要跟C买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体现为交易
价格的下跌,特斯拉们无法在这个项目上赚很多的钱。
或者经济效益不好,B们裁员都来不及,不搞发展了,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