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开始衡量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成本了

文章来源:通向碳中和零碳君2021-07-13 11:25

由奥雅纳(Arup)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目前只有不到1%的建筑项目计算并报告其全部碳足迹
 
建筑业每年产生的与能源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38.5亿吨,占比约38%。全球去碳化的轨迹表明,如果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净零排放并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该行业需要在2030年前将这些排放量减少50%。
 
报告作者称,目前绝大多数建筑没有进行对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评估。该行业只专注于测量和减少运营能源使用和与之相关的碳排放。然而该报告称,与建造过程、翻新和使用寿命结束相关的“内含碳”作为建筑整个生命周期足迹的一部分,也应该得到测量。该报告研究了六座现代建筑,发现多达50%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自于内含碳。
 
▲全生命周期框架下,建筑最大的碳排放发生在最初的建设过程
 
鉴于该行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贡献,以及迅速和系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作者认为,该行业必须更清楚地了解其在每一栋建筑交付方面的 “位置”(Where it stands)。明确的目标和合作是取得进展的关键。
 
延伸阅读
图片
酒店搞碳中和不仅能减碳,还能节约运营成本!
 
 
该报告使用WBCSD建筑系统碳框架(Building System Carbon Framework),概述了六个案例研究的全生命周期碳评估(Whole Life Carbon Assessment,WLCA),代表了当今可能被认为是最佳实践的建筑。基于这些案例研究和对一些市场中新出现的评价基准的讨论,作者估计,通过在建筑项目开始时就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通过价值链上的合作,到2030年每个建筑项目的排放量可以减少一半。
 
该报告采取的一些假设和数据来源:
建筑各项元素的寿命
 
结构框架和地基 - 60年
 
屋顶覆盖物 - 30年
 
隔板 - 30年
 
饰面 - 30/20/10年
 
外墙元素 - 35/30年
 
家具和设备 - 10年
 
服务 - 20年
 
建筑寿命
 
60年
 
建筑的服务
 
办公楼内的服务设施排放因子为120 kgCO2e/m2;
 
住宅楼内的服务设施排放因子为70 kgCO2e/m2。
 
施工现场的影响
 
OneClick 欧洲LCA排放因子:30.34 kgCO2e/m2
 
GIA假设建筑垃圾的平均产量为5 kg/m2,用电量为37 kWh/m2,柴油的总用量为4.5 L/m2。
 
排放因子数据来源
 
制造商的环境产品声明(EPD);
 
数据库:ICE、Ecoinvent、Okobaudat、Inies、OneClick LCA carbon factors
 
假设:材料碳因素在整个WLCA过程中假定不变,即不考虑材料的去碳化过程。
 
 
通过对这六个案例的研究,报告发现:
 
在这六个案例研究中,平均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为1,800 kgCO2e/m2;
建筑物全寿命期的碳排放有50%来自于内含碳(材料制造和施工过程),其中大部分是在生命周期开始时立即造成的排放的;
通常情况下,有六种材料占到了与建造过程相关的碳排放的70%。
 
奥雅纳的咨询工程师、建筑工程总监、报告作者之一克里斯-卡罗尔说:“我们必须像目前考虑金钱一样考虑碳排放问题。建造一个项目却不知道它的财务成本是多少,这种想法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是,目前该行业不知道它在碳排放方面的情况,这使得它很难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推动进展。我们必须看到更多的数据共享,更多的合作和透明度,以便能够实现世界在未来几十年对我们的要求的去碳化进程。”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可持续建筑和城市事务主任Roland Hunziker说:“为了让建筑业走上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轨道,所有公司都需要开始测量其房地产资产的全部碳足迹。这份报告建立在WBCSD的建筑系统碳框架的基础上,该框架帮助企业了解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排放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合作来减少排放。 该报告显示,如果建筑价值链上的所有各方进行合作,并专注于整个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我们就可以开始让这个重要的行业走上净零排放的道路。”
 
该报告的作者建议该行业采取一些关键行动,以实现净零排放的进展:
 
对所有项目进行全寿命碳评估,使用一致的方法,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开源共享
为行业所使用的部件、系统和材料制定一致和透明的碳强度数据
承诺为整个建筑行业制定明确的全球目标,包括对剩余排放(抵消)的有效方法
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采用明确的碳中和建筑的定义。
因为单个组织采取行动是不够的,所以要实现更广泛的合作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