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
对此,赵福全解释说:“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主要采取降碳技术(指降低现有技术的
碳排放)并部分采用零碳技术(指采用无
碳排放的
清洁能源)就能达成;而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技术难度极高,除了必须把降碳和零碳技术应用到极致之外,还必须采取负碳技术(指捕捉环境中的碳并进行封存或再利用,或通过植树等手段实现自然环境的碳吸收)。通俗地讲,实现双碳目标犹如从一棵果树上摘苹果,把相对容易摘到的苹果摘下来装满筐就‘达峰’了;但只有把树上所有的苹果都摘下来,才能‘中和’。如果有些苹果实在够不到,那就要把相应的枝杈砍掉,相当于依靠‘负碳’的手段来最终解决‘中和’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世界上发达国家走得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中国未来发展为何选择低碳新型经济模式?
赵福全认为:“从时间轴上看,碳达峰一定先于碳中和实现,但在具体行动中,碳中和限制了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也从根本上否决了碳达峰‘先冲高、再降低’的‘取巧’路径。在碳中和约束下的碳达峰将变得更具挑战性,也更加重要。当前,中国的低碳转型必须充分考虑碳中和,才能合理地规划碳达峰的策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条件,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就越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同时,进入碳排放
平台期的时间点应尽可能早于碳达峰,这将有利于推动碳中和技术的产业化实践,并加大碳中和的时间窗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碳达峰目标早在2015年就已提出,但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才提出来。”
有
专家指出:“2035年中国GDP将冲刺200万亿元。”在赵福全看来,如果经济发展延续高碳的传统方式,那么就意味着2060年中国要解决的脱碳替代能源超过200万亿元,这个难度是超乎想象的。同时,我们也会丧失碳中和宝贵的窗口期。因此,碳达峰的时间越早,就给碳中和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技术的储备。
汽车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