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
碳中和”是全球都要解决的事情。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穿了个“棉袄”,让地球无法散热,温度持续升高。不少科学家认为,
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议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
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
何谓“碳达峰”“碳中和”?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发电、炼钢、开车、盖房子等等,都会排放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等等,这些都是碳。甚至人活着本身,都会排碳,你呼出的二氧化碳(CO2),那也是碳。“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实际上都是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碳达峰”则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
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当然,“碳中和”并不意味着是零排放。当一个组织或产品在一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产生碳排放,与其通过外部减排技术产生的减排量对等时,可称为“碳中和”。
从实施路径上来看,“碳中和”可以通过外部减排项目或是直接购买相应的环境权益来实现,零排放则意味着自身排放为零。
科学数据证明,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所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如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
新能源比例的提高;另一方面关乎存量部分的能效管理,节能板块也是非常重要的布局领域,需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涉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从融资的角度看,新能源领域直接融资需要提速,让资本与产业发展正向循环。
新能源产业的扩张、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整合都离不开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这也是资本市场助力国家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在。新能源产业可以通过IPO、再融资、发行
绿色债券、
绿色信托、碳中和主题基金等方式获得资本。
对于环保行业而言,低碳视角下催生行业新局面。“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要以降碳为总抓手,调整优化环境治理模式,加快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而历经调整与进化的生态环境产业中,企业的发展更加趋向理性,更加注重长期价值主义,产业内生动力正在增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有关商业模式的新思考,需要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含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身就是环境目标,对环保产品肯定会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可能对这个产业产生变革甚至重置。环保产业或将产生三点趋势: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实现碳中和道路上将面临碳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碳达峰到碳中和缓冲时间短等诸多挑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可能困难更大一些。因为其他发达国家能源需求相对稳定,可再生能源都可以直接替代化石能源,满足能源需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碳排放要从目前每年的近百亿吨降低到“近零”。
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短短30年,即碳达峰后需要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为60~70年,缓冲时间是中国的2倍,因此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具体的挑战包括几个方面:我国能源需求尚未达峰;工业用能占比高;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技术仍待突破;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平衡,公平性问题凸显等等。
针对中国国情,我们不能复制国外“碳中和”模式,需要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及国情的“碳中和”实施路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要更好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一方面,立足国情,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减排降耗,倒逼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中国需要在电力、工业、建筑、农业等领域共同努力,减少“黑碳”的排放量和发挥“灰碳”的可利用性。另一方面,面向未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绿色生态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国际视野看,通过宣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展现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又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推动和引领国际社会加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和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减碳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系统工程,已不只局限于能源行业,这场与经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战略,已经显现在各行各业中,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新发展理念,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共同行动。
(作者系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教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