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碳”的改变比我们想象的要难的多

文章来源:罗辑思维吴军2021-03-13 20:51

为什么碳中和难以实现?

 
  但是使用CCS技术不是没有成本的,发同样多的电,CCS技术要多消耗10%-40%的燃料。
 
  一个电厂要完成发电指标,如果原来要用1万吨煤,现在就要用到11000~14000吨。此外,设备的成本,以及在岩石里埋藏二氧化碳的成本,最终也会加到电价上去。
 
  对于用电的消费者来讲,这可能意味着电价要翻一番;而对于那些用电量很大的企业,比如钢铁企业,它们生产的成本会剧增。
 
  对此我们是否有所准备,甚至能源成本的上升是否有可能会彻底毁掉一些行业,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马上采用最严苛有效的环保政策和技术,那么经济肯定会大受影响,发展可能会停滞甚至倒退。
 
  而经济衰退,反过来又会使我们不再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制造和使用环保设备。
 
  碳中和的难点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碳中和这个目标是有矛盾的。
 
  如果要实现碳中和,又还想进一步发展经济,在目前已有的技术手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们目前在家庭中使用煤气灶,以及大多数人现在开的车都是内燃机汽车,这些途径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目前是无法捕获的。
 
  如果想要捕获二氧化碳,将它们隔离(埋起来),按照已有的手段,就是要多用电能(因为电厂有集中捕捉二氧化碳的能力)。
 
  不用煤气灶用电炉,这对于习惯烘烤制食品的欧美人可能影响还不大,但是对于习惯于炒菜的中国人来讲就极不方便。
 
  再比如,不用内燃机汽车用电动车。听上去好像不错,但如果把北京所有的内燃机汽车都换成电车,不仅发电厂发的电不够用,就算能发出来,输电线路都输不了那么多电,到时候很多电动车会根本充不上电。
 
  再加上如果使用新型发电技术,电价可能翻一番,全部换成电动车的方案就更不现实。
 
  再加上还要铺设新的供电线路,可能要把整个城市掀个底朝天。这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不便和反对,在一些西方国家,这样的法案很可能根本通不过。
 
  而且,如果只是改用电炉、电动车可能还好办,碳中和的要求还会带来更多领域的挑战。
 
  比如,如果说你的饮食习惯也必须改变,从主要吃天然的猪牛羊肉变成吃用大豆蛋白3D打印出来的人造肉,你能否接受呢?人造肉我是吃过的,那比真的肉口感可差远了。
 
  为什么需要这样呢?前面说到了,畜牧业的碳排放问题是很严重的,目前无论是用饲料养猪养鸡还是在牧场放养牛羊,从能量转换和碳中和的角度看,都是非常不合算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牧场不是草原么,草原应该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吧?实际上无论是牧场还是农田,相比于森林而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都要少很多。
 
  可以说,自从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来,每开垦出一片农田,都是提高了人类获取能量的能力,但在自然角度而言,其实降低了自然环境利用太阳能的效率。
 
  按照崔教授的观点,人类如果真想实现碳中和,恐怕还需要把一些耕地甚至牧场还原成森林,同时大家需要过一种更为环保的生活,比如限制家畜肉类的食用量。人类能不能做到,不得而知。
 
  说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我就再问了崔屹教授一个问题:在全球碳循环中,海洋起了很大作用,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里有大约3/4是被海洋(包括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吸收,那是否有办法让海洋再多吸收一些呢?
 
  崔教授讲,在理论上可以,但未来几十年的技术是难以做到的。而且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预知,让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即使你用很天然的手段,比如多种一些海草来吸收二氧化碳,但海草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会不会改变海洋的生态呢?会不会带来比排放二氧化碳更大的危害?现在也不得而知。
 
  小结
 
  如上所述,“碳中和”将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将会终结煤炭、煤电等能源行业。本文说的主要是煤炭发电中可以运用的碳中和技术,有人会想到,那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来减少碳排放呢?然而这件事做起来也很难。这就涉及到输电和储能技术了。有关内容以后有时间再聊。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