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随笔,简单写了我对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些思考,这两天阅读了一些
专家的文章,感觉许多问题没有说到,或者没有说深说透,于是想再写一篇随笔。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什么样的特征
换句话说,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现有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本随笔将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分为七个方面:
一是顺应绿色低碳国际潮流的需要。从《巴黎协定》签署以及各国公布的达峰、
碳中和时间看,我国的速度最快、任务最艰巨,因而需要的力度必须更大。如果说气候变化已经形成共识,这一说法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因为科学问题的认识几乎没有共识。
比如,光的传播是靠粒子还是靠波动,并没有形成共识,这才有了波粒二象说。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bai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了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气候变化在科学上没有得到严格证明,并不妨碍各国政治共识的形成:碳中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取向。因此,从经济发展方式入手,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必然选择。
二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不同学者纷纷给出自己的解读。作为解读之一,本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因为“无农不稳”;重点是工业现代化,因为“无工不富”。
实现我国碳中和的远景目标,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
三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内涵,具体表现为效益优先、质量第一。这里的质量和效益,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包括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效益;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般而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五个“更”中,除第一个直接点明更高质量外,更高效率,要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更高;更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记得吴敬琏老师说过,我国从“九五”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命题,现在即将进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阶段,屈指算来已经过了五个“五年”规划期,也就是25年时间了,说明转变增长方式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借用一句具有哲学内涵的话说就是:
每个人面对的情况都处于变化之中,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
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资源、环境、气候的巨大挑战;我们不能再走这种发展之路了,必须转变;
往哪儿转呢?发达国家的经验,完成了城市化的历史任务,许多产业产品就没有了市场;而没有市场需求的企业会自动转移或转型升级。
其实,这也是最经济的转型途径,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五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美丽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天蓝地绿水清就是“美丽中国”吗?对此见仁见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我国的国土广袤,从实际出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换句话说,无论是“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还是“大漠孤烟”,自然存在就是一种天然美;而自然界之美,美在物种多样性,美在地貌多样性,美在条件多样性。
如果没有了多样性,还会有人去欣赏美、还有人从“自己呆烦的地方”到其他人“呆烦的”地方去玩吗?肯定不会。
所以,我国一些地方的过度保护、过度“植树种草”,如果不符合自然条件、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还是少干些好!
六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投入和消耗;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生态环境保护。
如果说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那么也是经济发展不够的表现;
如果说环境污染与发展阶段有关,那么资源高效利用可以改变这一状况,这也十八大提出的“资源节约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措施”道理之所在;
如果说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反映的随着工业化完成,环境质量会明显改善,那么,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一刻也离不开水。
因此,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与途径有哪些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已经对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和安排,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到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到企业、园区、供应链,从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到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是系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的路线图、施工图,具有理念的先导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本次随笔从地方实施的角度,写几个重点,可以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一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可以从工业园区入手,促进集约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自贸区的实践探索,对各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2019年,全国设立国家级开发区628个,省级开发区2053个,已批复的各级各类园区共约2.5万家,形成了多类别多层次的园区体系,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最具活力的空间。
我国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各类园区项目建设应当由“捡到篮子就是菜”转向“系统集成优化提升”,各地招商由“拼政策”“比优惠”转向“拼服务”“拼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成为重要举措。
如何紧扣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这个主题,可以各显神通。总体上看,主要是围绕三节三减的协同而展开。这在前面的随笔已经讨论,不妨重复一下:
所谓三节,是指节地、节能、节水;
所谓三减:是指减材(如汽车轻量化属之)、减污(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碳(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
三节三减的本质是提高资源效率,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途径包括企业进入产业园区(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结果是发展集约。
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产业链招商进行补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各地园区应尽可能围绕一个主线培育特色。在确保重点园区开发建设的同时,针对一些重复建设、布局趋同问题,推动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推动园区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对新入园企业和项目要合理引导,形成特色鲜明、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企业集群。打造旗舰园区,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入园企业的品质。
二是以施行清洁生产为抓手,开展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气候管理
在《意见》中,“清洁生产”一词被多次提及,不仅将与节能环保、
清洁能源等一起作为重点率先突破,还提出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1976年欧共体在巴黎“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本意是“消除污染源”。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要通过排污审核(英文是audit,为避免与经济审计混淆,采用审核的用法)、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
清洁生产的分析工具是全生命周期(LCA),本人在《循环经济学》(2005,中国发展出版社)中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而言,可以分析更多的东西,如“六链六流”,具体内容在本人前面的随笔曾经介绍,以下再重复一下:
“六个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废物流
“六个链”: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知识链、价值链和创新链
各地应当从提升企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切入,充分考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力要素,以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从出口替代入手,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类园区。
地方应当为企业提供系统的培训服务与战略咨询服务、专业服务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补足与供给;企业不仅要关注销售数据,还要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欣赏与认同。
要集中力量实施核心技术产品“攻尖”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计划,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在
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集约发展以提高园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三是以系统思想统筹减污降碳工作
事实上,在前面介绍的“三节三减”更是需要统筹的对象。
兹就能源开发利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做一说明。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能源-环保-气候具有同源性特征,也就是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均与能源利用有关。
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能源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具体可以描述为:
一是㶲的利用最大化,就是要求:
——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如燃煤发电厂的余热利用、减少冷却的蒸汽排放等,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二是污染物治理一体化,就是要求:
——火电厂的污染物处理尽可能一体化,如除尘、脱硫、脱硝、脱汞,应当力求同时完成,而不是分别实现,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运营费用,也能避免处理一种污染物又向大气排放了另一种污染物(如脱硝产生的氨逃逸增加了雾霾发生的几率);
三是二氧化碳的变废为宝,就是要求:
——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收集、过滤净化等过程制成商品(可以达到食品级和工业纯级别);二氧化碳的工业途径很多,大家熟悉的温室大棚、粮库、烤烟等生产过程都需要使用不同纯度的二氧化碳。
将上面的环节一环一环地紧密联系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碳循环经济!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