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十年历程
从2011年底开始,中国先后在部分省市(深圳、上海、
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启动了8个地方碳排放交易
试点,为中央政府推出全国碳交易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地方碳交易
试点采用了以排放强度为基础的设计,而不是绝对排放限额。以强度为基础的碳
交易系统在英国、加拿大等国也得到采用,这种方式比较能兼顾中国经济增长和
碳减排的双重需求。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其中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即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
2018年中国对国务院机构进行重组,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职责便由发改委转到了生态环境部。根据原定的路线图,全国碳市场应于2020年左右开始模拟运行期,并在大约一年后进入正式运行。然而,这一进程却因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而有所推迟。不过,去年下半年出台的几项重大政策和草案最终推动《办法》等关键的规范性文件在今年1月出台,全国碳交易市场得以于2月1日正式拉开大幕。
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市场的培育确实需要时间。欧盟于2003年通过了“排放交易体系指令”,此后碳交易经过了一段试运行,直到2008年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也曾经历动荡,直到过去的12个月间,碳
价格才达到足够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的水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并不简单,但却是推动长期变革的重要力量。欧洲和中国分别确定了在2050和2060年之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就更加凸显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重要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