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1.1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研发总投入已占到GDP总量的1.98%,与中等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基本相当。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然而,我国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比例偏低,目前约为10%,与发达国家30%~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差距较大;也有研究推算出中美两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值分别为6%和50%,存在明显差距。我国高校实现授权或转让的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例仅为2.03%。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有报道表明,我国省部级以上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能大范围推广且产生经济效益的不到15%,专利技术实际实施率仅为10%。
总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尚未形成互惠的良性关系,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这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为不利。可以实际转化的产品,一定要具备让企业或社会“愿用、易用、实用”的特点,否则技术的转化是较难实现的。
1.2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2.1 生态环境科技的“不愿用”:研究方向与产业及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生态环境科技研发课题主要着眼于发表
论文,因此大部分学者都是瞄准国外SCI
论文的需求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对国家实际需求及相关产业链了解甚少,在基础研究选题方面人云亦云,不切合我国国情,没有独立思考及独特见解。形成的所谓成果大部分也是实验室里完成的,在国家项目中只是探索,因此“验收”后即束之高阁或拆掉相关示范工程项目,导致成果无法真正落地。
还有一些生态科技课题虽然从立项之初有所谓的“拟实现的产业化目标”或“拟解决的产业问题”,但实际上项目负责人只是从现有实验室研究或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走所谓集成创新之捷径,并没有对产业一线进行充分的调研实践,尤其没有对国内市场实际状况进行充分了解。所以很多“拟解决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通过有限信息臆想出来的,然后采用实验室或现场小试的方式进行解决,最终的成果自然与产业实际需求距离过远,导致无法成功转化。
1.2.2 生态环境科技的“不易用”:研究刻意回避产业技术难题
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比,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并跑、跟跑阶段,仍存在技术跟踪、模仿的依赖惯性。有分析报告指出,在环境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我国已占据优势,但国外专利机构已经布局了大量高价值核心专利,对许多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已形成垄断。我国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科技项目,虽然立项之初看似有产业化目标,项目负责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调研,但由于项目考核的要求,相关科研人员的实际初衷则往往只是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SCI文章,抢占科技山头,容易过多地对项目的某一个技术亮点进行夸张的描述宣传,选择性地忽视该技术的短板所在,在论文中刻意回避相关技术的弊端,不啃硬骨头,从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表面繁荣的假象。但是做产业,往往是技术短板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功。在科技研发领域,“不说全”的真话往往比谎言更加难以辨识。
1.2.3 生态环境科技的“不实用”:成果转化的经济可行性限制
不可否认,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一批科研项目的确在立项之初考虑了产业需求,也进行了技术调研,但往往忽略了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成果面临真正产业化时的经济可行性。部分实验室中诞生的科技成果往往需要较昂贵的原材料或较高的制备工艺成本,因此最终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虽然技术通过验收却与产业实际成本要求不匹配,曲高和寡;还有一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虽然自身技术卓越,但相关产业链的其他配套技术还没发展到位,造成产业化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产品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2.4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未能有效服务于社会、经济产业大循环
当前,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这一趋势影响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大环境。在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针对我国这一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系统性地解决好资源与能源的畅通循环问题,就是从源头解决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习惯将处理末端污染问题视为环境技术的发展动因,但是只有突破链条式的个别产品、行业思维方式的束缚,从区域和国家的系统视角,重新审视能源节约和替代、废物综合利用、“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在经济大循环中的定位,围绕构建国家大循环系统,才能真正引导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为社会与经济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服务。
1.2.5 不能准确把握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诉求,不能精准支撑管理部门业务需求
公众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受影响对象,也是环境问题治理的参与主体,更是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受益者。近年来,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与其生活满意度,以及践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关注生态环境等行为存在一定关联。此外,公众的环境意识,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素的影响,呈人群、地域和城乡差异。居民环境意识的不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同,其购买环境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也不同,因此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精准地把握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公众对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诉求。
在民意基础上,生态环境科技转化也需要兼顾管理部门的业务要求。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政策和市场双导向性特点,政策和标准驱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诉求,上升为政府的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技术成果能否支撑环境政策与标准、满足管理部门的业务需要,就成了检验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标准。公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诉求对政府形成压力,迫使环境政策与标准趋严,创造了最大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带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而服务。.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