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我国国情是有效开展“碳达峰”工作的前提
当前“碳达峰”讨论更多提及的国情是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笔者认为,中国在开展电力领域“碳达峰”工作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国情。
首先,中国具有新型举国体制特点和优势。欧盟、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能源系统、产业结构、交通领域、居民用能等方面与中国差异明显,在减排上面临的问题差别很大。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新型举国体制型社会,欧盟、美国等经济体多是市场导向型社会。前者需要在尽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发挥好政府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保民生、保产业、促协调、统筹资源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更多可以依靠市场力量、资本力量推动碳减排开展,政府只能发挥有限的引导作用。所以,两者在制定战略、出台政策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逻辑和措施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过往的经验看(包括我国的登月计划、北斗导航等很多大工程的成功),中国提出的战略目标或国际承诺都是会被落实的,相信这次的“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也一定会落实。如何发挥好我们的新型举国体制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电力领域“碳达峰”至关重要。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具体工作,都需要考虑如何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其次,中国经济还将保持较长时期的较快发展。中国是大疫期间全球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社会大局稳定,产业体系完整,都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韧性。根据IMF对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估计,2019年中国汇率折算美元GDP和人均GDP分别是美国的67%和16%。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15年做了远景展望,到2035年我国经济总量将有条件实现翻番,即2021~2035年的15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4.7%以上,到2050年,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可能是美国的1.5至1.7倍,人均GDP是美国的40%到50%(此组数据来自2020年12月20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第五届国家发展
论坛)。可见,中国经济总量还将保持数十年较快增长。在此过程中,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全社会用电需求将保持一定的增速用于支撑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电能作为社会发展必需品的作用日益突出。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2035年、205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需求总量分别为11.5~12.9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2.9%~3.7%)、12.4~14.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1.7%~2.3%)。未来15年、3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大概率将保持3.5%和2%左右。我国在落实“减碳国际承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做好未来的电力保障工作,避免出现为了减排而影响企业生产合理用电等不正常现象。
第三,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从电力角度看,西部省份包括了我国主要能源电力输出省份,在我国西电东送、跨区跨省电力送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1、表2分别给出了西部、东部省份在2019年人均GDP和单位电量GDP两个维度上的比较。2019年全国人均GDP为7.06万元,西部省份仅有重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广西、山西、贵州、云南、青海等西部省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单位电量GDP平均值为13.64元/千瓦时,西部省份中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等省份的该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50%,甚至75%。可见,我国西部和东部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电力的经济转化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落实电力领域“减碳国际承诺”,必然深刻影响我国电力供给体系,特别是西部以煤电为主的重要电力供给省份的产业格局、经济发展。如何将“减碳”转化为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推动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命题。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也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有之意。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笔者认为,新型举国体制、较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东西部不平衡问题和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对我国电力领域“碳达峰”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我们在研究、分析相关问题时应该加以重视的中国具体国情。脱离中国国情的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不可能取得成功。
小结
中国的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是全球碳减排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置于国际大背景中,有利于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发出“中国声音”,努力将“中国见解”“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最大程度地在多边框架下保护好中国利益和发展权利。
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最终还是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落实下去的,因此,应将“碳减排”“碳达峰”这类“情怀和责任”与中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这会赋予抽象的“情怀和责任”实际意义和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应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求,将这种被赋予实际意义和生命力的“情怀和责任”转化为各类方案、战略、规划、政策、工程、标准等具体工作行动和成果。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