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空前紧迫的形势,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
碳市场为代表的碳定价机制快速发展。研究“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及地区(东南亚、俄罗斯、韩国、中东、非洲、南非)建立
碳市场的意义与可行性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详细调研梳理了中国与国际碳市场发展现状,“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排放现状、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碳定价机制。
其次,研究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及地区建立碳市场的可行性开展定性分析。借鉴世界银行提出了建立成功的碳定价机制所需的FASTER六大原则,即“公平、政策和目标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透明度”“效率和成本效益”“可靠性”和“环境完整性”。选择以“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评估的公共部门和机构集群平均值、营商便利指数、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指数,“全球正义项目”发布的法治指数,各国所发布政策文件是否提及国内国际碳市场和“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参与情况六项指标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韩国、欧盟和美国具有成熟的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条件;俄罗斯、东南亚地区、南非具有较为成熟的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条件;中东和非洲建立国内碳市场可行性较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最后,研究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及地区实施碳市场影响开展量化分析。以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作为目标年,并设定四种情景,包括参考情景(REF),无链接碳市场情景(NDC),“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碳市场链接情景(BRI),“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与欧美碳市场链接情景(EUS),运用中国-全球能源经济模型(C-GEM)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以
碳价反映各国边际减排成本,在实现NDC减排承诺目标时,各国的
碳减排成本不同。同时,通过区域碳市场链接有助于降低全球总体减排成本,但对各国GDP、居民福利、产业发展产生非对称影响;建立碳市场链接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降低“一带一路”国家整体减排成本。
研究建议:
1.中国的
绿色低碳转型亟需加快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建设进程;
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携手走向低碳发展道路,率先在电力部门建立碳市场;
3.创新机制、推动中国海外已建煤电项目参与中国碳市场;
4.设立碳市场基金支持共建国家建立碳市场;
5.深入推动共建国家关于
碳交易市场的合作交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市场建设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
6.在中国全国碳市场运行相对成熟后,逐步探索不同类型的“一带一路”碳市场链接方式和合作方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