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加剧的全球环境危机引发了关于哪种类型的政策制度最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认为,更高的公民参与度,更自由的媒体环境以及信息的获取可以在民主制度中带来更好的环境成果。但另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命令控制手段与基于市场的手段相比,其有效性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比如一个国家的特殊监管环境和国家能力,以及特定环境问题的特征。Kostka于2016年发表在Regulation & Governance上的文章Command without control: The case of China'senvironmental target system探讨了命令控制手段在中国环境执法中的影响机制。
作者指出更早的对于中国基于目标的环境政策实施方法的研究都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实施一项特定环境目标的情况,或者针对特定地区的实施方法和策略。本文扩充了Wang(2013)的研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的目标体系。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十二五”规划中所有九项具有约束力的环境目标的实施情况,建立了一个可以根据可测量性,可验证性以及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来描述环境目标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的网络;其次,通过研究目标的选择过程,本文关注了地方官员在选择正确的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时所面临的困难。本研究中的分析来自对2012年三个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各不相同的城市进行的58个访谈和实地调研:湖南郴州、江苏盐城和山东潍坊。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调研结果表明,尽管具有约束力的环境目标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一些既定目标,但是也会产生了许多预期但不理想的结果,包括选择具有强约束力的环境目标却忽略了其他环境、地方领导人存在“选择性实施政策”的行为、环境数据采集的不准确性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作者认为,中国基于目标的政策实施方法能够激励地方官员严格执行环境指令,但是该系统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目标分配下的地方政治问题、地方领导人的换届、环境数据质量差以及缺乏独立的监督机构,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并导致环境监管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本文的结论是,将环境目标作为主要的命令控制手段在中国具有一定约束力,并且更准确地被描述为“无控制的命令”,因为设定目标的中央政府没有对实施和监控过程进行高度控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