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2020年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对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19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更加复杂严峻,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有所加大。面对复杂局面,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金融管理和服务,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指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金融管理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及时采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多种应对举措,全力对冲疫情影响。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金融支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有力支持我国经济实现正增长,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金融的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整体结构与2019年相似,全文共20个专题。今年新增的内容主要有主要经济体应对疫情的财政金融政策梳理、大型企业风险监测、信托、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数字货币等,突出了今年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政策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挑战,以及近年来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动向。同时也有一些重复的主题:银行业压力测试、基金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资管新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以及TLAC。
二、报告解析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关联,加之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不得不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内方面,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短板弱项,加之受到疫情的冲击,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可能传导至金融体系,金融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
报告指出,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宏观上管好货币总闸门,结构性去杠杆持续推进。前期对宏观杠杆率过快增长的有效控制,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赢得了操作空间。二是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序处置。对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等分类施策,有序化解了重大风险,强化市场纪律。三是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得到妥善应对。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断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四是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风险得到全面治理。全国存续的P2P网络借贷机构数量和规模大幅压降,非法集资等活动得到严厉打击,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稳妥有序推进。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建设有力推进。出台资管新规相关配套细则并推动平稳实施,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扎实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新证券法开始实施。总体看,经过治理,中国金融体系重点领域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没有变。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金融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支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加大货币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精准处置重点领域风险,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为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三、银行业相关情况
(一)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不及2019年
疫情冲击下,2020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为-1.6%,实际低于去年银行业压力测试的重度冲击宏观情景假设。结果显示,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信用风险是影响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因素,部分中小银行的抵御能力较弱。
偿付能力测试方面,在轻度冲击与重度冲击下,年末30家参试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均能满足高于10.5%的监管要求。而在重度冲击下,若不考虑外源资本补充,则无法满足监管要求。
同时,参试银行个体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差异。在轻度、中度、极端冲击下,2020年末分别有10家、13家、21家银行未通过测试,均高于去年未通过银行数。并且在不考虑外源资本补充的情况下,多数银行无法仅靠利润留存逐步满足监管要求。
信用风险是影响参试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轻度、中度、极端压力情景下,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将大幅上升,且同样普遍高于去年测试水平。市场风险对参试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影响有限。
敏感性压力测试方面,大中型银行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抵御能力较强,部分中小银行的抵御能力较弱。相对于去年测试水平,结果同样有所下滑。即使在低档次的冲击假设中(冲击1假设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100%、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增加5%、受疫情影响较大领域中50%变为不良、地方政府债务不良提高5%、最大1家非同业违约损失率60%,利率债收益上行250BP、表外业务垫款敞口5%),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银行未能测试,30家大中型银行则全部通过测试。
流动性测试方面,参试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整体较强。1550家参试银行轻度和重度压力测试通过率分别为94.90%和91.87%,较2019年分别上升2.59和5.45个百分点。其中,轻度情景下,30家大中型银行全部通过测试;重度情景下,有6家银行未通过测试,好于2019年测试结果。但同业依赖高的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较差。
(二)稳妥化解三家中小银行风险
精准处置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截至2020年7月份,已稳妥处置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等中小银行风险。
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仍需持续,2020年7月,相关监管部门依法接管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新时代证券、国盛证券、国盛期货等9家机构,将坚持分类施策,根据每家机构的风险情况,采取不同化解方式。
回顾三家中小银行的风险处置,分类施策是充分考虑了各机构的不同特征,才相应采取了不同处置方式,实现了风险的有序稳妥化解。以收购承接方式处置包商银行风险,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以“地方政府注资+引战重组”的方式处置恒丰银行风险;以“在线修复”方式化解锦州银行风险。在处置过程中,报告提出了三点考虑:
一是对于出现流动性风险但资可抵债的金融机构,在其提供合格且充足的抵质押物的前提下,尽量推动“在线修复”,存款保险基金或中央银行可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对于资不抵债的机构,原则上应严肃市场纪律,实施市场退出。
二是要考虑系统性影响,对于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即使其已资不抵债,实践中也难以“一破了之”,要权衡好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防范道德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考虑外部约束,外部约束包括对风险底数的掌握程度、处置时的市场状况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金融风险处置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压实其属地责任。实践表明,往往地方政府越主动担当、责任压得越实,处置效果越好、进展越顺利。
从这个角度看,后续监管可能仍会相对温和地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并且会更为强调在处置过程中压实各方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这也是本次报告专题讨论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协作的政策逻辑。
(三)银行发行永续债
2020年金融稳定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相关部门还要继续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进一步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人民银行将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和金融机构合理需求,继续采用市场化方式稳妥审慎开展CBS操作,支持各类银行特别是经营稳健的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努力形成市场化补充银行资本、恢复银行信贷扩张能力、支持经济企稳向好的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始于2019年1月,目的是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上升,核心资本进一步充足率有所降低。分情况看,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行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而城商行与农商行有下行趋势,因此补充一级资本金的需求更为强烈。
为推动银行永续债发行,解决永续债发行障碍,今年以来,央行会同相关部门积极解决永续债发行障碍。主要有两方面工作:
一是央行持续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提高了永续债市场的流动性。人民银行在2019年1月首只银行永续债发行时,即创设了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机构可以使用其持有的合格银行发行的永续债,支付必要的费用,从人民银行换入等额央行票据。去年8月以来,截至今年10月28日,央行连续15个月开展50亿元以上的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并将费率从0.25%降低至0.1%。但相对而言,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仍相对较弱。
二是明确了银行永续债的债权类资产认定与
会计处理。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和监管部门积极协调,明确银行永续债可以税前列支,提高了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意愿及永续债的吸引力。
但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可能仍有一定压力。一方面受资金利率与利率回升预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资管新规影响,产品净值化整改、老产品退出、现金管理类理财对期限以及资产投资范围要求更为严格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投资者与发行人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问题的担忧,本次报告也并未明确提及是否需要执行永续债在发行人与投资人两端需采取一致的会计确认,这对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可能形成一定压力。
整体而言,当前银行永续债供给压力较大,后续票面利率有望提升,压缩与非金融机构永续债的利差空间,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小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发行比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