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
美“退群”行为损害全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
《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从环境保护与治理上来看,《巴黎协定》的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警告,如果不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2030年之后,地球将迎来“毁灭性天气”。而《巴黎协定》明确规定,各国要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之内。
2017年6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停止实施其“国家自主贡献”,停止对
绿色气候基金捐资等出资义务。2019年11月4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声明称,美国已通知联合国,宣布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根据《巴黎协定》规定,退出过程需要一年时间。这意味着,2020年11月4日就成为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的日子。
“退群”行为只是美国在环境领域的问题之一。撤销多项环境政策、怠于履行国际义务、缺席多领域多边环境条约、妨碍多边环境进程……中国外交部网站近日发布的《美国损害环境事实清单》和《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报告》两份文件,梳理了美国在环境领域的更多问题。
对于美国这一系列开环境治理“倒车”的行为,国际社会及国际法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
“美国政府悍然退出《巴黎协定》,是其奉行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集中表现,充分显示出其对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的轻蔑态度,严重破坏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气候合作。”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高超超接受采访时表示。
“美国肯定会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哥伦比亚大学萨宾气候变化法律中心的创始人兼教务主任迈克尔·杰拉德表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时间越长,重新参与的难度就越大。“因此,美国参与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都会变得更加困难。”
面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的气候变化,全球环境治理的总体格局不会逆转
美国山火、孟加拉飓风、澳大利亚山火……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许多专家指出,所有灾难在追根溯源后,都指向气候变化。
“联合国成立75周年后,世界再次面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的风险,如气候变化。如果各国不能通力合作,气候变化必然导致相互毁灭。”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退群”,这会对全球环境治理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的倒退不仅影响了美国本土的气候治理,也影响到其参与的双边多边气候合作和全球治理进程。”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生分析了三点影响:
第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以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不再履行自主减排承诺,将使减排国际行动大打折扣;
第二,美国不再履行资金援助承诺,使得发达国家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目标难以实现,增大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的缺口,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会迟滞全球低碳技术的革新;
第三,美国退约会降低各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合作的信心,阻挠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即便如此,世界其他各国积极响应气候危机的姿态不会动摇,国际气候治理的总体格局不会逆转。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张永香认为,就未来而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向发展仍旧是主旋律,气候治理正进入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时代,地方和民间组织层面将开展更多的技术创新务实合作,提高气候变化科学及认知的能力建设仍将是长期的任务。
那么,全球环境治理下一步该怎么走?
就在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当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公布了由该机构与智利、法国、意大利、英国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声明对美国正式退出《公约》表示遗憾,同时强调仍将致力于同美国国内全体利益相关方和全球范围内的伙伴保持合作,以加快气候行动,并携手各缔约方一同确保《巴黎协定》的全面落实。
“单极或双极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局面已然不在,多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集团将共同发挥引领作用。”张永香认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国家作为缔约方发挥作用外,地方政府、城市、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非国家主体也正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已提前和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为推进气候治理进程和《巴黎协定》实施贡献了中国力量。
从国内层面看,2019年,中国国内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8.5%下降到57.7%;天然气占比从2000年的2.2%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8.1%;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从7.3%上升到14.9%。2009年至2019年,中国共完成造林7130.7万公顷,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地面积中,有25%以上来自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居全球首位。中国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从国际层面看,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推动二十国集团发布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到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再到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一直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履行国际义务。中国还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等形式,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和支持。
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也有着长远而清晰的规划。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
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
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9月22日,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球首次明确实现
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
“要实现这些目标,在能源利用方面,应更大范围应用
新能源;在经济生产方面,应降低单位GDP能耗,逐渐实现低能耗、高效益的发展;在社会生活方面,应强化全民环保的意识,实现
低碳生活。”高超超认为,中国将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全球气候和生态治理、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