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将持续部署开展
碳排放达峰行动。”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发布会上表示,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
“不同于常规的五年规划,也不同于污染防治领域三年攻坚战,达峰行动需要在持续10年左右时间进行规划。”李高说,要向地方、行业明确传导压力、传导任务,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相关部门也要形成合力来推动和支持这项工作,确保2030年前达峰目标能够实现。
我国碳强度持续下降、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协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专家表示,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费会不断增加,意味着碳排放不断增长。实现碳排放达峰,就是说,碳排放增长到一定高位后不再增长,实现稳定或开始下降。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
李高表示,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横向来看,实现碳中和愿景,我国需要的时间将比发达国家缩短30年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体现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国际国内影响。”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
2015年,我国进一步提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市场机制建设、积极增加森林
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李高表示。
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
价格,为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仅2016年—2019年,我国节能提高能效工作的效果,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在建筑领域,
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比例已达到约60%。2010年以来,我国
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协同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了大气环境改善。
碳市场建设
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李高介绍,截止到今年8月,
北京等
试点省市
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可实践的经验。”
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我国实现了碳强度的持续下降和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李高说。
将制订“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提出有力度的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十四五’将是关键时期,要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形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机制,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型。”李高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全面纳入“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制订“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提出有力度的“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并分解落实。
李高表示,“十四五”期间,在确保实现碳市场平稳运行基础上,将加快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突破,把多行业纳入。”
我国还将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深化重点领域低碳行动,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强化低碳改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李高表示,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社会经济向更加低碳的方向加速转型。“实现新的碳中和愿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作为一个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如何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经济活动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区,同时,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不能置身事外,也要通过自身努力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李高说。
李高表示,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我国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并且把适应气候变化和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贫困等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研究,统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以及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进一步深化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李高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