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危机需要加强绿色多边合作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碳交易网2020-10-26 09:48

  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联合国日前发布报告,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气候相关灾害数量激增是造成灾害总数上升的主要因素,洪水、干旱、山火、极端气温等灾害发生次数显著增加。
 
  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在大气层累积的主要原因。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从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谈判艰难前行。2016年11月《巴黎协定》生效,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从达约阶段转向履约阶段。不少地区和国家都制定了详细的减排目标,推出具体举措。欧盟委员会、英国、新西兰等发布愿景或立法,确立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与欧盟均是推行绿色发展的坚定倡议者与行动者,中欧领导人9月会晤时已明确表示将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随着国际气候合作共识达成并落实推进,中欧两大经济体的合作,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政治倡导理念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正成为世界发展趋势,与之相匹配的新能源技术、国际碳交易制度及绿色发展标准将重塑产业结构及国际经贸形式。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绿色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导向将持续产生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影响,从而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模式。
 
  尽管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令全球气候多边合作受挫,但美国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重塑领导力,美国企业要在新能源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并开展国际贸易,也必然要融入到多边气候治理及绿色发展趋势之中。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也是碳排放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在气候治理合作及绿色发展方面合作潜力巨大,也对全球气候治理成效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缺乏互信、利益牵扯复杂及发展程度较低,在过去20多年中,国际气候谈判艰难推进,强力而有效的多边气候治理合作不足,这意味着未来各国需要更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内而努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去年发布的年度《排放差距报告》警告说,除非未来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下降7.6%,否则将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绿色多边合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必然的选择。尽管目前国际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合作的因素,但我们可以在现存的国际合作机制中寻求新的思路。
 
  第一,可在G7基础上加入中国、印度、俄罗斯成立气候应对G10,在G10框架下更加高效而紧密地探讨对接国际多边气候合作。中印俄三国加入可使G7的代表权从占世界人口的10%扩大到47%,G10也将聚集世界碳排放前六大国家。中国与印度的加入使该集团集合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为发展程度不同国家之间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统筹考虑多种发展情况与发展模式,在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兼顾各国发展利益。
 
  第二,中美欧可召开三边峰会,就三边关系及全球气候治理等协调观点及行动。随着全球性事务愈发复杂,中美欧作为全球政治经济三大力量中心,理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并对国际事务加强协调沟通。中欧、中美及美欧之间均有沟通协调峰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中美欧峰会有助于中美欧保持常态性、机制性对话,调和中美关系,并就国际事务更高效率达成多边共识。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三方可加强合作,加速全球范围内针对气候问题改革的进程,推动资源友好型经济发展,促进新能源及清洁技术等走向成熟并广泛应用,从而使全球气候问题解决进程快速稳步开展。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在各国协作履约良好氛围、国际绿色多边合作机制及稳定安全的发展模式推动下,气候变化问题在得到有效应对的同时,也可以从挑战转化为机遇,给国际社会带来有利影响,包括创造新的就业市场、缓解人口压力与各国发展压力、促进国家间新能源新技术跨境合作和增进国家间友好交往、维护国际社会安全稳定,等等。
 
  所有这些的前提是,各国需迫切加强绿色多边合作,加大力度降低碳排放,否则不断加剧的气候危机将造成更多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灾难,制造大批气候难民并加剧贫困问题。国家有边界,大气无国界,加强绿色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危机,这是一场需要所有国家尤其是碳排放量高国家加大力度积极参与的全球行动。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