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中间的中国“三桶油”
面临行业发展的分岔路口,作为NOC的“三桶油”做出选择比IOC更加艰难。他们既不能像欧洲公司一样洒脱做出净零排放的承诺,也不能如美国公司那般抵制减排。
“三桶油”在十多年前,曾积极融入全球石油市场的竞争行列之中,也树立了跨国经营的NOC形象,常常与IOC在全球市场上结伴同行。如今,“三桶油”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下滑,而在能源产业的其他领域也并未找到章法。
“三桶油”眼下面临的矛盾是:油价暴跌、需求下降,“三桶油”必须削减投资。但为了保障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政治任务,“三桶油” 仍然要需要增加产量。
2020年上半年,中石油的资本性支出为 747.61 亿 元,同比下降 11.0%;其2020 年全年资本性支出预计为 2285.00 亿元,同比下降 23.0%。而中石油2020年上半年的油气当量产量为83370万桶,同比增长7%。
但“三桶油”并未重启停止多年的海外扩张战略。今年8月,曾有外媒报道称,中石油计划收购BP在阿曼卡赞气田的10%股份,交易金额或达15亿美元。但中石油中东公司某负责人近日对《财经》记者说,该消息纯属谣言。
中海油也在削减海外项目的投资。中海油董事长汪东进在今年3月表示,海外项目的成本比国内要高一些,因此,海外项目降低资本支出的力度可能要更大。
中石化是“三桶油”里转型相对最积极的企业。今年8月,中石化提出了“打造世界领先的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新愿景,但未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强调了仍立足于石化行业的公司属性。中石化还在积极开拓氢能、地热等与油气产业密切相关的新能源,但鲜有涉足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
民德研究院院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对《财经》记者表示,央企改革的决策权不在企业内部。“三桶油”的经营、投资和战略驱动并非主要来自于市场压力和竞争,其第一要务是要履行国家责任。因此,“三桶油”的转型驱动力与IOC们有很大的不同。
从国际政治形势来看,“三桶油”目前难以抛下油气主业而另寻他途。戴思攀认为,在去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将更加倾向于降低油气的对外依存度。若去全球化形势继续发展,中国进口油气的数量可能会降低30%,中国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发国内油气资源。
但在能源产业向清洁低碳化发展的大势面前,“三桶油”如果不尝试转型、不自我革命,无异于坐以待毙。
就职于“三桶油”的国际能源战略学者陆如泉近期在《财经》刊文称,尽管三大石油央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新一轮更大力度改革的着眼点、发力点在哪儿似乎还未找到,改革红利也无从谈起。只有将NOC定位为企业,“断奶”的同时给它们“松绑”,鼓励它们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NOC才有未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