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最近的洪灾凸显了将气候韧性融入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必要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有研究预计未来20年洪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可增加82%。图片来源:Alamy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就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特大洪水肆虐南方,长江流域受灾尤其严重。截至7月3日,洪灾已造成26省1938万人受灾,87.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416.4亿人民币,且还在持续增长。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联合国数据表明,1998年至2017年间,气候相关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2.2万亿美元,其中以洪灾最为常见(占所有灾害记录的43%)。洪灾不仅直接造成建筑、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损坏,还会带来一些由于难以核算而常被忽略的间接成本。
这种情况凸显了将气候韧性融入基础设施规划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对于正在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经济转型的中国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洪灾对制造业的影响比想象的严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去年发表的一项联合研究估计,2003年至2010年间,大型洪灾可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每年平均损失28%的生产率(根据计量经济学和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估算结果基于假设和变量在不同模拟情境中的设置而有所不同)。农业、石油和天然气、电力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部门也因为与制造业联系紧密而可能受到影响。潜在损失总额可相当于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2.3%。这项研究在收集中国23个关键制造业部门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重大自然灾害可能会有滞后影响。灾后两年内各公司的财务损失仍可达到生产率的5%。传统观念认为洪灾对制造业的影响是短暂的,且公司通常可以在受灾后很快复原。上述研究提出了与这些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洪灾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制造业:直接影响生产(工厂关闭、设备损坏、库存损失等);间接影响物流和运输(道路或河流运输受损、港口关闭);以及间接导致供应链中断、短期价格上涨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制造商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公司规模、可用以应对灾害的资源、供应链结构以及能否获得政府救助和保险机制等。
风险很可能上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认为,极端天气、气候行动失败以及自然灾害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三大风险。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如洪灾)的频率和强度。有研究预计未来20年洪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可增加82%。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中国制造商很多都位于长江流域等洪水高发区。虽然许多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报告洪水造成的收入损失,但关于小型企业受灾情况的资料却几乎无从获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气候变化还会给中国制造业及其供应链的支柱——基础设施系统带来影响。牛津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热点都位于洪水概率越来越大的地区。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北部地区、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以及辽宁的基础设施都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洪灾风险。在气候模型显示的最佳情境下,到2035年中国会有20%的电站面临洪水概率增加的风险,而最坏的情况下该数字可高达32%。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中国如何做好准备?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中国政府认识到气候适应和气候韧性的紧迫性。2019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明确指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带来的风险呈上升趋势。2013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为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和行动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战略指导。
目前,人们大多把关注点放在农业、生态系统、城市体系和基础设施上。有关气候和天气事件的经济影响,特别是间接影响的研究和数据都非常有限。在了解不同经济部门对气候风险的脆弱性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应关注制造业,因为他们通常位于港口城市、低洼地区或高气候风险的垦后湿地。作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制造业企业需将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风险充分纳入其运营和战略规划。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添加气候视角,用以监测天气状况、港口关闭、交通拥堵等信息,提醒用户供应链可能在何时何地出现中断。了解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和提高供应链的韧性还需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以及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企业还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充分利用新型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机会,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更有效地管理气候风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基础设施系统,从而减轻能源与水资源供应、运输、物流与废弃物管理等制造业运营关键环节的风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的可持续基础设施综合方法便为此提供了一套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指导框架。政府还可以把气候韧性纳入产业政策和价值链战略。一些创新型解决方案可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制造业企业及供应商集中的地区先行先试。对缺乏能力与知识应对气候风险的中小型企业,应给予特殊支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环境服务使用者和提供者之一,完全有能力投资创新型气候韧性应用,这些应用的开发每天都在进行中。例如,无人机已被用于识别洪灾受灾区域和辅助救援任务。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和社区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可用于预测洪灾和其他自然灾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更重要的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可以提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原材料的依赖,从而降低供应链中包含的气候风险。绿色金融和气候保险在评估风险、帮助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实现灾后复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在绿色金融体系规划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这有望释放绿色保险的潜力,使之成为一项基于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用以管理包括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在内的环境风险。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数百万家工厂停产。这提醒了我们制造业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疫情尤其让我们看到制造业及其供应链在外部风险面前是多么脆弱。当前,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正在应对新冠疫情和重启经济。这也正是提升制造业气候韧性,建设绿色、可持续未来的最佳时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