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全国首份应对气候变化需求清单
“节能”、“低碳”,是不少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十三五”期间,四川降碳控温成效显著,尤其是成都,自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
试点城市以来,始终围绕构建
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
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初步构建起
绿色低碳产业、能源、城市、
碳汇、消费和制度,“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全面启动。同时,四川还获批成为全国非
试点地区第一家拥有国家备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的省份,
碳市场能力建设参与人数超1万人次,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1400万吨。林草碳汇加快开发,大熊猫碳汇专项基金成立运行,川西南林业碳汇模式多重效益显现,实施大型活动
碳中和,建成龙泉山城市公园
碳中和林,发行轨道交通、锦江绿道建设债券,上线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
“十四五”期间,四川又将如何加强气候风险管理,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在向柳看来,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一个是“减缓”,通过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治本”。向柳透露,在第八个全国低碳日到来之际,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将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国首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双创”需求清单——《四川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创新创造需求清单》,立足四川省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峰既定战略目标,从全球气候变化本地化影响与风险、城市和行业二氧化
碳排放达峰、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管控、脆弱领域和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支撑五个方面,提出30条创新创造需求。其中,就包括建立“窗含西岭千秋雪”冰川直播平台、研究老龄化进程中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建设光伏社区和村庄、创新甲烷回收利用协同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研发四川盆地和安宁河谷热浪预警预测模型、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搭建温室气体清单智慧生成平台、建立
低碳生活一体化服务平台等亮点需求。
另一个关键词则是“适应”。向柳说,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应该要为未来气候变化作准备。”在向柳看来,不管是新加坡樟宜机场的高于平均海平面一定高度的设计,还是各地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包括成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绿色低碳的城市空间体系、鼓励低碳的生活方式都是有力的尝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