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远东二中的张力老师没有想过,自己会与气候变化教育联系在一起,直到参加了2018年7月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一次教师培训。培训的内容让他对气候变化教育开始产生了兴趣,并决定成为一名气候变化教育者,将气候变化教育带到自己所在的学校。
在这次培训中,张力特别关注到“食物里程”的概念。“食物里程”指的是食物被消费的地方与食物原产地之间的距离。“食物里程”越高,表示食物的运送过程越长,用于食物包装与保存的材料、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随之而生的废气越多,环境负担也越重,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普通食物名字孕育的陌生概念会让孩子们产生兴趣。”张力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他认为,通过传播食物里程这个概念来开展气候教育变化教育,学生会乐于接受。
在张力的带领下,学生们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食物里程和气候变化相关知识都被融入到演讲、小组讨论和游戏等教学形式中。
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固定量的、标有
碳排放量数值的
虚拟货币,用于准备购买一顿“晚餐”的食材。根据食物里程概念,如果购买非当地产的食物,就需要更多的
虚拟货币,因为其
碳排放量大。
学生们还开展了农贸市场调研,以了解食物的产地。 他们自主设计问卷,对常见食物做食物里程的调研,通过为家庭做一顿饭,计算这顿饭所消耗的食物里程。
虽然食物里程没有标准的计算方式,学生们的计算也未必精准,但张力对于活动的效果很满意。最初,学生们虽然清楚气候变化会对人类未来的生活有影响,但对自己能为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知之甚少。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到应对气候变化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一餐一食开始,尽量考虑本地化、近距离的食物:“原来减碳可以从自己入口的食物开始。我会让爸爸妈妈购买当地应季的食物。”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
平台。要想影响学生,塑造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未来人才,首先要影响许许多多像张力这样的教师。2012年,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在德国粮惠世界的资助下,开始实施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项目3年为—个周期,截至2018年12月,已经开展两期。6年时间里,项目通过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活动,让教师了解气候变化,启发思考,激发兴趣,推动气候变化教育进课堂。国内20个城市、约千名教师、10万名学生以及20家地方民间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个项目中受益。
诚然,现阶段,气候变化教育还存在不足。比如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未能针对受教育者的特征编排合适的内容,缺乏新思维和新理论,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
但可喜的是,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和中国政府对于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态度,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和气候变化有关的环境教育工作,并不断投入其中。气候变化教育活动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更多关注。
“气候变化教育是良心教育,是责任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张力说,关于食物里程的故事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其他主题的气候变化教育工作,对于他而言依旧充满挑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