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地球日网携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发起主题为“为地球祈祷为自然发声”地球日纪念活动,为化解气候变化危机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中国的艺术家、
专家、环保组织、环保践行者,在各个社交媒体
平台,通过歌曲、音乐、绘画等方式支持守护地球行动。
人类社会开始关注和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巴厘路线图”(2007年)、《哥本哈根协定》(2009年)、《巴黎协定》(2015年)等国际性公约和文件的出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向绿色低碳转型互为促进。中国是气候变化领域坚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特别是在控制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温室气体达峰等方面。
历时13年,中国国家能源局4月10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国家能源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俊峰认为,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能源发展要跟上清洁化、低碳化、数字化的时代潮流,尤其强调的低碳化,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和能源有关的承诺有三条。”李俊峰说,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自此,中国能源发展走上了低碳道路。“十二五”时期,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0%左右。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多亿吨。中国正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中国每年消耗煤炭约40亿吨,70%石油消费靠进口,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保障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是长期任务。”李俊峰说,正在征求意见的能源法对煤炭利用的清洁化、低碳化提出要求,对石油、天然气保供应以及核电发展做了详细规定。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推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与变革;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发展的转型,又反过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能源转型顶层设计的路径,正随着能源法的立法步伐而逐渐清晰。
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领域,“气候投融资”是当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牵头,在原有“气候融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气候投融资”概念,注重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资和融资活动,致力于推动包括气候投融资标准、气候投融资工具、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国际气候资金对中国的投资近年来有收紧趋势,中国正加大国内公共资金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支持,以期产生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私人资本进入气候投融资。
“碳强度下降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成。”王遥说,在此过程中,气候投融资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资金更多流向绿色、低碳领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碳强度下降。
此外,气候投融资通过
碳市场交易机制和
碳金融手段,能够促使企业进行
节能减排,降低自身碳排放,起到控制碳强度的作用。中国从2013年开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试点建设,为气候投融资活动提供交易标的、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培养了一批有气候投融资意识的市场参与主体。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