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干净和整洁的环境,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估环境问题,那很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影响到了社会的整体效率。那么什么程度的环保才是最合理的呢?环保的成本如何计算,收益又如何计算呢?在公共物品的定义出现前,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中是相对于私人物品出现的概念,它是一种财货,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具有“非竞争性”(或称“非独享性”、“共享性”、“非敌对性”);从供给者的角度上上,具有“非排他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完全共享性,以及无法排他性的财货。而大略具备这两种特性的财货,称为“公共物品”。例如空气、国防、知识等。如果每一位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我们称这种公财为“纯公共物品”。我们熟悉的马路就是一种近似公共物品,每增加一个新人的边际成本近乎于零。经济学中普遍认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干预。
对于公共物品这个定义,我们只要记住两个关键点:共享性与非排他性。共享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效益。比如说,如果某人吃了蛋糕,另一个人就吃不了这个蛋糕,所以蛋糕就不具有共享性。换言之,蛋糕这种财货具有独享性(或称敌对性)。又比如一个人多呼吸了一口空气、多喝了一口溪水,并不会明显影响到另一人的呼吸与喝水的权益,具备像空气与溪水这种特性的财货,便称为共享性的财货。非排他性指的是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无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继续拿空气举例来说,一个人在呼吸空气的时候,并无法阻止另一个人也在呼吸。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这一对概念与“公物、私物”这一对概念的意义不同,但是常常被混淆,其实“公共物品”并不是一般大众所指的“公物”。“公共物品、私人物品”这一对概念定义于共享性、非排他性等两个性质。而“公物、私物”这一对概念定义于物品的所有权;“公物”指多数人共同拥有该物的产权,也称为“共有资源、共有物品”,不能算是“公共物品”,反而较接近无法判断拥有者的“无主物”;而私物则指一个人(或法人)拥有该物的所有权。在人数较多时,增加一些人的消费对营运成本没有影响,其边际成本为零。但是超过一定人数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就会大于零,称此种财货为“准财货”。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