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索积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路径
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体系。理论构建对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决定性作用。由于人们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与不确定性,理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国际社会采取更积极更有力的行动。此外,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受到经济发展、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因素影响,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科学共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气候变化理论界的话语权方面仍需拓展。要将科学理论研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的长期尺度研究和气候变化减缓、适应领域的决策支撑研究,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把握新形势要求,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过去几十年,争取发展空间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旋律。随着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以及遏制全球变暖成为国际道义制高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始向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企业排放核算等在内的国内
履约机制,需要更好地与现行行政管理体系深度融合,数据和方法的规范性还有待加强。应在尊重国际通行规则的前提下,着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做细做实国内
履约工作,探索建立一套适用性广、操作性强、符合国情的机制与规范,为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提供坚实支撑。
立足客观实际,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应对气候变化要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虽然提出了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原则,但在实践中相对侧重于减缓,而在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适应方面统筹手段不多,以致公众将应对气候变化简单等同于二氧化
碳减排。应坚持减缓与适应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以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等敏感领域为重点,协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补偿、精准脱贫、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工作,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
作者系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