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南部城市拉赫蒂今年6月被评为2021年“欧洲
绿色之都”,成为欧盟委员会2008年设立这一奖项以来纬度最高、人口最少的获奖城市。记者近日走访这座城市,了解其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采访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比较:“我们要比首都(赫尔辛基)领先10到15年。”拉赫蒂人的这种骄傲是有根据的。上世纪70年代,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拉赫蒂附近的韦西湖严重污染,但经过系统治理,其水质已恢复到100年前的水平,成为世界著名的治湖
案例。
如今,拉赫蒂再次迈出历史性一步——告别燃煤。市长佩卡·蒂莫宁告诉记者,煤炭一直是拉赫蒂最主要的能源,直到2018年,煤炭消费比例仍占60%。从今年4月起,拉赫蒂决定彻底弃煤,改用生物质能源和生活垃圾来发电和供暖。
记者在拉赫蒂能源厂看到,不时有满载木屑或垃圾的卡车进出。厂房顶端的烟囱看不到冒烟,院内几乎看不到工人,没有异味,没有噪音,就像停产一样。但是项目经理埃萨·泰波宁告诉记者,其实锅炉正在满负荷运转,由于采用最先进的设计,燃烧充分,过滤精细,因而肉眼看不见排放。
拉赫蒂从1998年开始利用垃圾发电。与其他地区焚烧混合垃圾不同,拉赫蒂能源厂将生活垃圾破碎制成固体燃料,采用气化燃烧技术,从而提升了效能,降低了维护成本,减少了污染风险。自2012年开始,制作固体燃料的工作主要由拉赫蒂垃圾处理中心承担,能源厂只负责产能。
制作固体燃料的前提,是居民对垃圾进行良好的分类。记者在拉赫蒂垃圾处理中心看到,这里设置了大大小小30多个回收箱,有些是大型集装箱,有些比水桶大不了多少,都贴着不同的标签,如金属、塑料、玻璃、纸板、废旧电池和油漆等等。
七八辆私家车正在排队进场,已经进场的人正在把带来的垃圾分类扔到不同的回收箱中。一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驱车5公里到这里处理了一件旧沙发,由于体积比较大,多交了30欧元(约合235元人民币)回收费。芬兰SET清洁技术公司
专家于里斯·特罗森科告诉记者,主动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心,自觉掏钱扔垃圾,这是芬兰人长期养成的习惯。
拉赫蒂地区的垃圾分类水平在芬兰数一数二。生物垃圾会被送到垃圾处理中心旁边的室内处理厂进行降解,其余垃圾过滤掉有害成分后会被送入固体燃料生产线,经过切割和多次分类,将可回收材料分离,剩余部分制成高热值的固体燃料,运往能源厂。
垃圾处理中心首席执行官图拉·洪卡宁告诉记者,拉赫蒂的生活垃圾有52%燃烧产能,43%回收或降解,5%无害填埋。拉赫蒂市环境局长萨拉·瓦乌拉莫似乎还有更高的目标:要继续提高回收水平,降低燃烧产能的比例。
瓦乌拉莫举例说:“塑料袋既可以作为可回收垃圾,也可以作为可燃垃圾,但是我们希望尽量回收利用塑料,而不是付之一炬。塑料是很好的燃料,但是烧一次就完了,其实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反复使用。”
据市长蒂莫宁介绍,拉赫蒂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
碳中和,即将净
碳排放量降至零,而芬兰全国的目标是2035年,欧盟的目标是2045年。“我们大大超前。”他对记者说。
为此,拉赫蒂今年还将进行一项突破性尝试——推广个人碳
交易系统。这是一个手机应用程序,可自动跟踪、识别使用者的出行方式。如果使用者坚持绿色出行,累积到一定分数,就能获得奖励。这个奖励可能是一杯免费咖啡,也可能是电影票。项目负责人安娜·胡图宁说,这套系统正在试运行,预计今年秋季正式上线,届时拉赫蒂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本地居民碳
交易系统的城市。
听说中国一些城市正在积极进行垃圾分类
试点,胡图宁感到很振奋。她说,城市人口密集,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共同研究保护环境的解决方案,在环保与发展之间找到出路。“在这项事业上,榜样的力量很重要。”
作为欧洲新晋“绿都”,蒂莫宁认为拉赫蒂提交的环保“成绩单”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首先要符合条件才能参选,然后要经过挑剔的专家评估,进入决赛前三名后,还要接受独立评委会的审议。“获得这个头衔着实不易。对于人口只有12万的城市,这是极大的荣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