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 | 理解经济学原理

文章来源:比较钱颖一2019-08-13 09:28

什么是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在中国成为显学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并将经济学运用于中国的环境,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非常强大。因为它的主题是经济,是社会,是人,但同时又有科学的冷静。一旦这个方法被抽象出来,便可以用来分析经济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那么它的力量就超出了经济问题本身。
 
在讲什么是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我想讲三个内容:两个出发点,一个落脚点,以及三个相关的基本原理。
 
1. 两个出发点
 
出发点就是假定。经济学的基本假定非常简单,通常有两个假定。第一个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对这个假定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其实很丰富。资源稀缺才会有价格价格才为正;资源不稀缺,价格等于零。所以价格就是衡量稀缺性的。而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就可以推出边际收益递减。如果所有资源都可以等比增加,就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当有某一个资源不能等比增加时,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我们容易想到的是看得见的资源,比如土地、水。但是经济学原理第一堂课都会提到重要的稀缺资源是时间。还有很重要的、不可复制或很难复制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这也是非常稀缺的。一些成功不能复制,也是因为中间含有稀缺的资源。
 
第二个假定是个人理性(rationality)。这个假定不是指群体理性,因为即使个人都是理性的,群体也未必是理性的。个人理性,在经济学家中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在经济学家之外就很有争议。这里有两类原因。一类原因是对经济学家关于个人理性的定义在理解上有偏差。我们说个人理性,并不是说个人永远做正确的决定,个人永远能够神奇般的预测,不犯错误。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有一致性: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在所掌握的信息范围内,在所控制的资源范围内,他试图使他的利益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说经济学家的个人理性假定不对,是因为理解的偏差。
 
当然还有第二类原因,就是个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理性”地去做选择。经济学家完全知道这种情况。事实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分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就是根据心理学家的发现,来研究一些系统性偏离经济学家理性假定的经济或金融行为。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并不是胡乱做决策,也有一定规律。
 
经济学以这两个假定为出发点:一个是资源稀缺性,一个是个人理性,进而研究社会对稀缺资源的管理。其中一类问题是人们如何做决策,一类问题是人们的决策如何相互作用。这样非常简单的假定的最大好处是,当你增加一个其他假定时,马上就能看出你的结论是取决于这个假定的。假定越少,结论就更具一般性,也更牢固。
 
2. 一个落脚点
 
经济学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效率(efficiency)。这里说的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浪费,或者说把饼做大。效率不是人类的唯一价值。比如跟它对应的一个价值叫作公平或公正,就是饼如何分配。这两个价值都很重要。但是我下面想讲的是我们对效率的重要性的理解往往是非常不够的。
 
为什么效率重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公平问题通常显而易见,但效率问题通常不显而易见,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我们讲《经济学原理》的时候举小偷偷窃的例子。所有人都认为偷窃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偷窃是不劳而获,是不道德的。偷窃也不公平,因为财富无缘无故地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了另一个人手里。经济学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经济学家认为除了道德问题和公平问题,还有效率问题。一般人看这个问题,无非是原来我有2,你有3,现在变成了你有5,我只有0。经济学家推理说,需要再往下想一步。因为我知道你要来偷窃,所以我就要买锁,就要雇保镖,这些都占了资源,饼就在无形中变小了。这就是效率问题。
 
同样,腐败是件坏事情,我们看到的是财产转移,从公有财产变成了个人资产。但是不容易看到的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寻租”现象。如果不反腐,就会有人受贿。但是,一般人们不会自动给你钱,所以你就必须把门槛设高,必须制定出很多规章制度,这个时候才有人来贿赂你,为的是通过这些门槛。这就叫“寻租”。结果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是效率的损失。一般人看不到这一层。腐败如果只是指财富的转移,如果饼的大小没有变,那只是有关公平和道德的问题。但是如果由此引出“寻租”现象,带来的成本就大了。如果设立了很高的门槛,本来一个很好的项目,但不能上这个项目,造成的损失就会很大。所以反腐不仅仅是公平正义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个效率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公平问题通常比较显而易见,但效率问题则不显而易见,这就是为什么效率这个落脚点会给经济学家的分析带来一般人看不到的结果。
 
效率问题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是有联系的。公平问题通常是零和游戏,但是效率问题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游戏。从效率角度分析,很多改革就能推动,因为效率提高了,饼做大了,赢者就可能补偿输者,虽然并不是总能做到。如果仅仅看作是一个公平问题,改革就没有共赢的解,因为你多了,别人就少了。我们有句话,叫作发展中解决问题,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思路,在提高效率时,中间就多出一块,这一块再去分,就有共赢的解。
 
为什么经济学家会有这种思路,而别人没有呢?因为经济问题、商业问题,与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军事问题的一个非常不同之处就是,后者往往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而经济问题、商业问题往往都是正和游戏,因为效率是可以提高的,所以大家是可以共赢的。经济学落脚于效率的思维模式强调基于效率提高共赢的可能。当然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会实现,但是如果你想办法,是有可能的。
 
共赢一定是效率的提高,但是反过来未必,就是说,效率提高未必一定共赢。即便是这样,也已经扩大了社会改革的巨大空间。而这个思路只有以效率为落脚点才有可能。
 
效率为什么重要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所有社会科学中,经济学重视效率,也只有经济学重视效率。如果我们经济学家再不谈效率,社会上就很少有人考虑效率了。正是这种稀缺性,是经济学家讨论效率问题的价值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经济学的视角和原理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时,比如研究犯罪、家庭等,分析可能被批评过于简单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逻辑确实是其他学科的思维没有考虑到的。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不考虑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科的侧重点不一样。而经济学家的侧重点是效率,这在其他学科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因此是稀缺的。所以经济学的分析力量是很有价值的。稀缺性导致价值。
 
3. 三个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很多。我今天讲三个原理,它们既是基本的,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就是与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与未来直接相关。
 
第一个经济学原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激励俗话说就是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激励,是我们讲的正激励。还有负激励,就是惩罚,这是人们试图避免的。
 
人对激励做出反应至少有三种渠道。第一,人们对价格做出反应:价格上升,愿意多卖东西;价格下降,愿意多买东西。这就是通常的供给曲线随价格上升而上升,通常的需求曲线随价格上升而下降。基于对价格的激励反应,就有了供给曲线的分析框架。第二,人们对竞争的反应。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Hicks)说过,垄断的最大好处是安逸的生活。而竞争给人压力。在有竞争同没有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人或企业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竞争带来的激励。市场经济的一大好处就是竞争。竞争改变人的激励,没有竞争,人就没有激励做事情。第三,除了价格因素、竞争因素之外,人们对产权、契约、制度规则做出反应。这就是制度经济学经常强调的非价格因素,这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非常突显。
 
经济学研究人的激励问题,就显示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很不一样的地方。在清华经管学院,我们也对工科、理科以及其他文科学生开设经济学第二学位。比如来自环境学院的学生,在学经济学之前,他首先想的是节能减排等工程技术问题。学了经济学之后,他知道环境保护还有人的激励问题,包括价格、产权等。这就是非常不一样的思路。
 
我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一堂课上总喜欢讲一个笑话。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她对我讲的《经济学原理》课的许多内容都不记得了,但印象深刻的就是我讲的这个笑话。笑话是这样的:目标是要去南非抓一头大象。找了三个人,一个是学数学的,一个是学计算机的,一个是学经济学的。学数学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要证明南非至少存在一头大象。当然,如果南非没有大象,为什么要去抓呢?这就是数学的严谨性。学计算机工程的人非常实在,立马就去了南非。他编制了一个非常好的程序,从好望角开始,往北走50米停下来,画一个半径为50米的半圆,抓住这里面所有四条腿的动物,与他电脑里的大象图做比较,误差在一定范围之内就把它叫作大象。没有的话继续前行。这就是工程的实干性。轮到经济学家了,他用什么办法去抓大象呢?经济学家说,我既不去证明存在大象,也不去南非,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把价格定得足够高,大象自己就来了。我觉得这位学生能够记住这个笑话也不错,因为她至少明白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然,这里不是讲人,是讲大象,所以才是一个笑话。比如,当你想到环保问题的时候,除了技术问题之外,你也要想一想价格在里面起什么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思路。
 
举几个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稍微复杂点的例子。汽车安全带能减少交通事故吗?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汽车安全带当然减少伤亡。但是未必。因为驾驶员系了安全带,会觉得很安全,所以就有激励开车时更随意一点,事故反而可能增加。但这种行为对伤亡的影响比较复杂,因为对系安全带的人来说伤亡会减少,但是如果出事故的概率增加了,车里没有系安全带的人和路上行人的伤亡可能就会增加。真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最后发现,事故并没有减少,车里的人(如果都系安全带的话)伤亡减少了,但路上行人的伤亡增加了。类似的,人们也发现越是制造坚固的汽车,越是被发现在十字路口容易闯红灯。这也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道理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关。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恰恰是金融创新中增加了很多保险工具。这看上去很好,增加了保险工具,就应该降低金融风险。但是就同汽车安全带是一个道理,这反而使人们更加冒险了,因为他们觉得反正买了保险。这几个例子稍微绕了一个弯,实际中经济学的分析可以绕很多个弯。但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高考同样如此。如果高考改革从考多门课改为只考两门课,那你就会发现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两门课上,而对其他课都不在意了。这也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第二个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现在我们都说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可不是这样认为的。最早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是哈耶克(1899—1992年)。哈耶克对20世纪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因为计划与市场是20世纪的争论主题。
  
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中,想从理论上证明市场比计划更有效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市场能做的事情,计划为什么不能做,而且还能做得更好?有计划按比例,听上去是非常有道理的。而市场中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决策,怎么就会更有效率呢?事实上,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相信科学的人,就越有一种潜在的意识去相信计划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西方市场经济中的和计划经济中的,都或多或少地相信计划经济。
  
怎么能说明市场会比计划更有效率呢?在西方,这个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有过非常激烈的学术争论,其中一方就是奥地利人哈耶克。1945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201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评论》第一个一百年中发表的所有文章中最有影响的二十篇论文之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社会中知识的使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经济中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最有效率。哈耶克的洞见是这取决于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有效率的使用,而不是专家信息、专家知识的使用。这是他的重要贡献。当我们想到知识的时候,当我们想到信息的时候,往往都是专家的专门知识。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那就永远证明不出市场经济会更有效率,而只能证明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但是哈耶克的洞见在于,在经济活动之中,分散的知识和分散的信息通过人的分散决策、自由选择,并且通过一个公共信号,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公共信号就是价格。没有价格信号的话,每个人只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决策,无法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根据本时本地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的——以及观察市场价格来做决策。市场通过价格的调节,就可以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这个思路,对于越有知识的人,越想用科学方法改变社会的人而言,越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会容易进入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思路。社会工程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如果忽视了分散知识和分散信息的有效使用,就容易陷入计划经济思路。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市场对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第三个经济学原理: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力量。这就要提到第二个奥地利人熊彼特(1883—1950年)。与哈耶克不同,熊彼特研究的是经济长周期和经济史。所以在他那里不是供给与需求在当今的平衡,甚至都不是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熊彼特关心的是创新,是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熊彼特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因为创新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向往。
  
创新的含义有很多。狭义的有我们通常理解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广义些的包括改变产品,改变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就是改变生产函数。再广义的包括制度、规则的改变等。创新体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就是在相同投入品(即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的情况下,还能带来产出的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经济学家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这个效率的提高是动态的效率,不是静态的效率。静态的效率是在给定生产函数和技术的情况下,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而在长期,生产函数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可以改变,产品可以改变,制度规则也可以改变。从长期来看,熊彼特说的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的、唯一的力量。
  
这三个经济学原理:一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二是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三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力量,我想在经济学者中没有太大争议。
  
总结一下这部分,我把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概括为两个出发点,这里的关键词是“稀缺”、“理性”;一个落脚点,这里的关键词是“效率”;以及三个基本原理,这里的关键词是“激励”、“市场”、“创新”。这六个关键词就是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原理中的核心部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