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全文
为履行好《主办城市合同》和申办承诺,实现低碳管理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到创新示范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将可持续性贯彻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和赛后利用全过程,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加强制度创新,推动实现
碳中和;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努力使北京冬奥会成为中国展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要
平台和窗口。
(二)主要目标。
采取
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北京冬奥会低碳目标,具体包括:
低碳能源:建设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立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综合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
低碳场馆:建设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等低碳示范工程,新建永久场馆全部满足
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低碳交通:赛事举办期间,赛区内交通服务基本实现
清洁能源车辆(不含专用车辆)保障;
低碳标准:推动林业固碳工程;建立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创造冬奥遗产。
二、碳减排措施
(一)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示范项目
1.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世界首个±500千伏四端环形结构的柔性直流电网。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建设2座
新能源送端换流站,换流容量分别为1500兆瓦和3000兆瓦;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建设丰宁调节端换流站,换流容量1500兆瓦;在北京市延庆区建设1个受端换流站,换流容量3000兆瓦。工程可满足6800~7590兆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外送和消纳需求,为北京冬奥会电力需求提供可再生能源保障。
2.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综合实现100%可再生能源。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以及储能系统、电力电子设备多能互补等,保障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具备条件的场馆推进光伏、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
(二)加强低碳场馆建设管理
1.建设赛区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热、余热等资源,实施建筑面积各自不少于1000平方米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冬奥村设计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高效外保温、高性能门窗及户式新风处理机组等先进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鼓励竞赛场馆及其他非竞赛场馆开展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2.推动场馆低碳节能建设与改造。所有场馆满足低碳、节能、节水的相关标准。新建室内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严格执行《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所有新建雪上项目场馆满足该标准要求;推动既有场馆节能改造,鼓励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3.加强建筑材料低碳采购和回收利用。新建及既有场馆改造优先采购国家、地方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中的产品或具有节能标识的低碳材料。在确保建筑耐久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加强新建场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临时场馆及临时设施尽量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可拆卸部件或单元,拆除后实现再利用。
4.推进场馆运行能耗和
碳排放智能化管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新建场馆应根据《北京市非工业用能单位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指南》,建设能源管控中心,监测电、气、水、热力的消耗情况,对空调、采暖、电梯、照明等建筑耗能实施分项、分区计量监测控制。鼓励既有场馆设置能源管控中心。
5.提高制冰造雪效率。因地制宜选用高效造雪设备,合理控制造雪量。按照最大节能原则设计制冷系统,充分利用冰场余热。制冷剂使用应符合《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国家有关规定,在合适的场馆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示范应用。
6.强化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处理量。
(三)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1.不同赛区间的转运充分利用高铁。制定跨赛区铁路使用政策,在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鼓励观众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之间优先选择铁路出行。
2.综合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加强冬奥交通与城市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调度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整合交通、天气信息,完善互联网、移动终端交通信息查询系统,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发布与诱导系统等先进的交通信息技术为冬奥赛事观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实时分析与研判人车流动情况,加强铁路、民航、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城际间、城市内各类出行及停车场、充电桩等交通设施信息的发布。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在北京市及张家口市,实施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3.(1)赛事举办期间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用于赛事服务的客运车辆基本使用新能源,在各赛区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动符合相关车型目录氢燃料车辆的示范应用。
(2)建设配套的充电桩、加氢站等,满足赛区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运行需求。
(3)赛事举办期间,赛区物流配送及城市配送保障车辆应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者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汽车。
4.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出行模式。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北京市中心城区和延庆新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张家口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5.在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中使用低碳工程技术。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工程方法、建筑材料、施工机械等,大力推广温拌沥青技术和旧路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施工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和对资源的二次开采。
(四)北京冬奥组委率先行动
1.废旧厂房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建设绿色高标准的首钢办公区,为北京冬奥组委提供办公场所。
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充分利用光热技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现有餐厅及办公楼燃气热水器。严格执行能效标识制度,采购电器产品能效水平应达到一级。
3.大力推行低碳办公。制定并实施相应管理办法,冬奥组委各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办公及信息传递,倡导采用电子化处理文档,积极践行办公双面用纸,减少纸张和墨盒硒鼓等办公用品消耗量;推行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在赛事筹办和举办期间,倡导使用视频
会议,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量。
4.积极倡导低碳出行。倡导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采用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模式,推行一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倡导自愿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主动中和自身出行产生的碳排放。策划并开展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等参与减碳活动。
5.倡导观众低碳观赛行为。鼓励观众采取低碳出行、电子门票、民宿入住、物料循环使用等多种自主低碳观赛行为。
三、碳中和措施
(一)北京市林业固碳(北京市造林绿化增汇工程)
推动北京市38万亩造林绿化和其他造林绿化项目增汇工程建设,将2018-2021年期间工程所产生的
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张家口市林业固碳(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
推动张家口市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将2016-2021年期间工程所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于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三)涉奥企业自主行动
鼓励涉奥企业向北京冬奥组委捐赠全国及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中和北京冬奥会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倡导涉奥企业建立自主低碳行动方案,采取低碳生产、低碳办公、低碳出行等低碳节能措施。
(四)碳普惠制项目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
低碳生活方式,推广普惠制,搭建面向公众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
低碳环保行为,支持其捐赠国家、北京市及河北省等主管部门认定的碳减排量,积极参与多元化的低碳冬奥行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
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相关任务纳入北京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和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工作范畴,作为北京市、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协调推进相关工作任务。加强对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确保实现北京冬奥会低碳目标。
(二)落实责任
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方案各项措施要求,逐项细化年度目标与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全面组织落实。
(三)强化管理
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工作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收集、整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和数据信息,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得到落实。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根据国际奥委会要求定期发布北京冬奥会碳排放报告和评估报告。
(四)加大宣传
利用国际奥林匹克日、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并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媒体、国际会议等多种渠道,对外宣传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亮点,扩大北京冬奥会的国际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