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
北京举行2018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发布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出席发布会并作报告,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
会议。
图为2018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发布活动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18年度全院完成的科研成果中评选出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26项,并选取部分成果统一对外发布。我所潘家华所长的专著《气候变化经济学》入选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并参加统一发布活动。
图为潘家华所长在发布会上作成果介绍
《气候变化经济学》作者为潘家华,分上、下两册,全书114.1万字,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资助,2018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不确定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属性,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需要建立系统完整、理论严谨、方法科学、解释力强、接受度高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方法体系和话语体系。1980年代起西方主流经济学尝试构建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其利益导向的模型不能提供全球低碳转型的解决方案,难以很好解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情况,也不能有力支撑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范式变革的实践进程。作者长期致力于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政策实践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该书基于作者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梳理了国内外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涵盖理论、方法、治理、政策等内容。该成果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开创了碳权益经济学分析,碳权益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二是拓展了碳公平的规范经济学分析,碳公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以国家为单元的国际公平,而是需要在国际气候制度中纳入人际碳公平;三是系统化了碳需求经济学,
碳排放需求取决于经济社会状态;四是提出了发展导向的适应经济学,对于变化中的气候,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组合型的技术性适应、工程性适应和制度性适应,同时在规划中明确发展型适应和增量型适应;五是提出了气候容量经济学,环境容量、生态容量、水容量是气候容量的衍生物,气候容量刚性下的生态移民是气候移民;六是提出了气候生产力经济学。此外,该成果在
碳预算、碳转移排放核算、碳效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方法上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在国际气候制度构建、气候风险管控、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该书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些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部分英文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也有一些对策建议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和国内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