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圈相关公司涉及
节能减排技术、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运作等多个交叉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在当前等待全国
碳市场的过程中,或许可从扩大地方优势、开发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更多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等角度考虑。
全国碳市场貌似已经好久没有消息了,虽然从最近的几次消息来看,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但一直没消息,家家户户难免越等越焦急,等到后面反而是不管好坏,都希望来点消息。媒体们也是没写的就把“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xxxxx”的稿子翻来覆去的写,写的怕是真的碳市场启动都不会有人相信了。但是,我觉得全国碳市场又不是全部碳圈,何必抓住不放,与其干巴巴地等下去,我们为啥不能做点别的呢?
前段时间我见了一个朋友,他是我以前同事,后来离开碳圈去做企业社会责任(CSR)了,我们在聊的过程中,他提到在他们的建议下,他的某个客户做了产品
碳足迹,然后拿到好几个大单,所以很是感谢他们。我很是感慨,我朋友离开碳圈都5年了,居然不经意间就把本应我们碳圈人该推的业务给推出去了。而反观我们碳圈的公司,请问有
碳足迹咨询业务并且有能力做下来的有几个?
我很清楚现在的主流碳圈公司都是
CDM时代传承下来的,多少受当年
CDM的影响,认为搞
碳资产开发赚大钱,或者认为
碳资产开发/
碳交易就是碳圈的全部。知识储备和业务重心会很自然地放到碳资产上。然后中国
碳交易市场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公司就立马陷入困难,一些提前转型做咨询业务的企业倒是活得好好的。这些企业肯定意识到碳资产一条路走到黑风险很大,于是开始转型。那另外的企业就没意识到么?我想估计也是意识到了的,他们没转型的原因恐怕是还抱有一丝侥幸。
转型是痛,不转型是死,碳圈也不例外。
我们回头再看看前面碳足迹的例子,为什么现在碳圈主流公司没有这项业务呢?因为碳足迹完全是另一条路子,其业务线既与碳资产不挂钩也与发改委不挂钩。所以就算碳足迹业务就在三尺之外,从CDM时代一路走过来的公司与碳足迹也不会产生交集。
那么碳足迹难么?比起
碳核查来说可能难点,但对于平均学历最高的碳圈来说这都不是事。碳足迹业务好推不?比起公关政府可能难点,但做企业社会责任的都能顺便拿下的业务我们就拿不下么?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是因为技术?没渠道?还是因为被“碳市场”蒙蔽了双眼。
碳圈也需要产品研发。
全国碳市场受政策影响很大,但是民间的市场受政策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低碳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碳市是今年开还是明年开,并不影响低碳这个词在人们群众中的形象。我朋友的客户之所以从产品碳信息披露中获益,最终归因于群众对低碳的认可。
群众对低碳的认可延伸出来的市场只有碳足迹么?显然不是,碳足迹只能算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业务,再加上国家最近对
绿色制造和
绿色供应链的大力推广,所以应该很好推,重点是要有人去深挖低碳这个市场,需要开动脑经,放开脑洞,研发出像碳足迹这样的新业务。不过新研发的业务光靠一两个公司很难推动,需要整个行业合力推一推,造一造势头,我想就能造出一个不小的市场需求。
碳圈也需要造市,造市前要造势。
所以说碳圈那么大,何必纠结于全国碳市场?与其被动等待前途未卜的全国碳市场,不如借助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自己制造需求市场,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全国碳市场,眼光放宽一点,尝试走走其它的路线,开发一些其它的业务。如果大家能够一起推,相信一个新的世界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我不是说要放弃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不行可以做其它碳市场,比如说韩国碳市场啊,怎么样,一起跟我去做韩国碳市场不?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