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潮流。但是温室气体治理毕竟是覆盖全社会全行业的,对顶层设计及法律制定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参与全球
碳市场虽然很早,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机构和
专家,而且参与者面窄人少时间短,注定了顶层设计系统一定一波三折,而
碳市场的国际化路径也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前社会都对这个想象力无限的碳市场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球性的共识。目前仅仅是在认识方面达成基本共识,从这个角度讲,巴黎协定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但是巴黎协定对于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应对还是不够的。目前自主决定贡献是世界各国妥协的一种方式,而离温控1.5°和2°目标来说,挑战非常严峻,全球的
碳排放预算大约8000亿吨,根据当前中美印度欧盟四大排放主体的预期约束排放目标,在未来的近15年里就消耗完全球的
碳排放预算。这就意味着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一个动态而快速变动的过程,这也决定了碳市场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而且日新月异的方式。
那么这样看来,碳市场参与者在这样的变动局面里,一定无法对自我参与的方式有非常明确的定位。事实上,
碳资产开发、
碳金融等很多市场参与者从参与到退出,再参与再退出,就是缺乏对碳市场的发展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明确的判断和分析。
其实在这样的体系里,对于中国的所有参与方都处于一个学习和交学费的阶段,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的尝试都将为永远的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碳交易体制是一种市场化机制,在于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推动
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都容易理解,但是什么样的方式是推动
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非常值得推敲。各级政府部门、各交易机构本身的理解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机构管理层面,也有不同的思考。究竟是市场方式重要还是管理手段重要,如何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其实设计单位没有想好,市场主体也没有想好,毕竟碳市场设计覆盖社会全领域。
那么这种条件下,社会需要对碳市场预期进行降温,因为没有一种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心里预期,收获的肯定是失望。
另外,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更是一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对个人、社会机构来说,都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参与就获得理念的升华。对顶层设计者同样也是这样,这是需要长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得到改善。任何急于求成都于事无补,重要的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多研究多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
有人说,企业重要的是生存,但是在这个领域没有知识的积累同样无法生存,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大浪淘沙,物竞天择。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我们认为,目前阶段不可能有,但是从阶段性看,只有我们举国上下真正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而不是口号式的字面宣传,那时可以绿色增长为目标,设计中国碳市场的目标,循序渐进,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机制。
那么时间多久?这需要看何时社会管理层面形成共识。时间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