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特朗普决意退出《巴黎协定》,外交上,不仅对中国,对全球都会有影响。美国2001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现在如果又退出《巴黎协定》,那对联合国这项多边机制的伤害显而易见。这两个协议都是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是具体实施的方案,而且都是迁就美国国内政治后妥协的产物。特别是《巴黎协定》,各国自主贡献、促进性的而非惩罚性的、没有实际法律约束力的“牙齿”,也是为了照顾美国当时的国情。如果退出,那就意味着美国国内矛盾的再次外化,这首先会对伞形集团国家做出不好的示范,比如之前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也陆续跟随退出《京都议定书》,也会对其他缔约方的信心产生极大影响。
中国的气候/能源政策、国家自主贡献虽然是基于自身国情制定出来的,领导人和官方也已经多次表示中国有自己的政策自信,低碳转型也是国情的内在需求,会坚定多边机制的信心。但不可否认地说,中国国内政府、产业界怀疑的声音会增多,推动有雄心的
绿色计划会比以前更难,甚至可能受到更多地质疑和阻碍。美国说不的消极影响已经蔓延到了产业界,去年
清洁能源的投资就已经开始下滑,低碳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国内
新能源企业的估值和融资能力也出现了下降,这些负面影响都已经逐渐在显现了。美国剩余的20亿美元资金不注入的话,
绿色气候基金(GCF)的前景也不乐观。
气候外交在过去几年中确实成为了中美关系中的亮点,从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官方层面的此类活动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大幅减少,但能源领域的合作可能会更务实,比如说在
页岩气等新领域,存在贸易开拓的可能性,两国双赢的方面并不少。没有了气候外交的名头,但很多实际工作是一样的。而且中美的交往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地方、企业、NGO等仍然会很活跃,我们把这些称之为“非政府利益相关者”,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现阶段外交的逻辑还是希望尽可能扩大合作,而非对抗。中国人经常讲,“和气生财”。创新增长路径,分享绿色转型的效益,这是我们的新主张。
因为透明度等惯常误解和质疑,中国也很愿意主动和其他国家释疑解惑,并寻求更多的合作,除了中美气候合作外,中欧、基础四国、南南合作等
平台机制的建设也很多,可能以前媒体更愿意把聚光灯放在“中美共治”(所谓“G2”)的身上。中国正在实施“十百千”项目,并成立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都是新的尝试。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柴麒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国际部主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