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市场试点已经陆续展开,在新形势下,中国碳市场建设面临如何统一的问题。从一线碳排放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碳市场现状和如何发展,指出了碳市场建设的试点思路以及进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碳市场作以展望。中国的碳市场面临非常关键的节点,碳交易试点已经在七个城市开始了。下一步在全国建立碳市场交易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1、国际形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日益紧迫。在新形势下,中国碳市场建设有两个不可回避的目标选择:一是到2050年全球减半的目标;二是全球碳排放的空间越来越紧缺,主要国家均把低碳绿色发展确立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目前排放总量是全球排放的25%,每年新增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60%,成为第一排放大国和未来全球排放增长主要来源国,我国面临巨大压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体都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立各自的碳市场,如《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灵活机制将继续保留,欧盟eu- ets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仍在积极扩大碳交易机制范围。欧盟在建设碳市场的时候,最开始碳配额发多了,原因是先达成了政治的妥协。政治上正确后,赶紧先建起来,所以也没有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欧盟再继续推出两项措施:一个是结构调整,一个是2020年以后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大的市场变化,中国可以吸取在欧盟碳市场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与此同时,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州、加拿大魁北克已先后启动碳市场建设。韩国、日本仍在推动碳市场建设。巴西、印度、印尼、智利、泰国等大量发展中国家也在推动国内碳市场建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以中国目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不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市场的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2、国内宏观政策环境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目前国内的政策环境大致有如下几项:
第一项,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如按45%算,很多团队认为是很好达标的,可从现在来看这个指标有可能比总量目标还更难达到,因为这一切建立在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后gdp的增长速度能不能达到8%,这很难说,一旦gdp达不到,碳排放指标比经济总量更难达到。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第二项,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作为约束性指标,该指标将分解落实到各省。从2013年开始,各省的碳指标也开始相应的考核了。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各地在节能分解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各地“十二五”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和森林碳汇能力等因素,设计自己的考核目标。加上约束之后,就会产生政策基础的根本目标。
3、中国低碳政策的多重选项
我们国家目前的低碳政策有如下几类: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第一类是命令型政策,即以命令的方式在某个阶段之前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这是一种传统型的政策,以前我们的节能指标都是这么达成的,但随着市场形势以及环境的发展,这样命令型的指标越来越难以达成,只会带来更多的不达标甚至造假的情况出现。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第二类政策是财税型政策,以税收、补贴的形式,如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附加等等,这在国内运用得比较多,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政策,但在整个行业是惩罚性政策,成本和代价其实是非常高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第三类是市场型政策,是一种创新型的政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这些工具不分优劣,在各个不同的行业应该各尽其用。如空气、水等指标是必须要达到的,这就需要应用命令型政策,否则我们连发展的空间都没有了。比如与碳相关的交通领域的排放,碳税的交易成本大于减排的成本,用财税型的政策比较合适。但对于大的排放源,需要靠企业自发的动力去解决的,市场型政策将会更合适。无论是从人才方面还是政策工具方面,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市场型的相应政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4、中国政府选择了碳市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涉及:深入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建立全国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都提出要“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近些年来,中国从各个层面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建立市场和试点工作,包括更加细致的做排放的核算,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相应的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碳市场最大的进展其实是各方面达成的共识。在2009年之前,碳市场至少有50%的力量说这是阴谋论,即认为这是西方创造的一种牵制中国发展的新工具,但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家清楚地看到这跟西方东方没有关系,与我们切身发展相关的环境解决的工具是密切相关的,这是一个中性的工具。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