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2年参加《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已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宣布了到2020年的
碳减排目标,进一步在2014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到2030年的
碳减排目标。减排目标经历了从仅追求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到兼顾CO2排放达峰的转变过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性也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之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治理的高度关注,均为本文的研究展开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背景。
在提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后,中国如何实现经济(贸易)增长趋势下的碳减排目标无疑值得关注。通过观察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CO2排放水平及其地位的变化趋势,我们感受到中国未来若要实现到2020年、2030年两阶段碳减排目标(尤其是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并非易事。根据OECD统计数据,1980-2012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增长475.67%,占全球排放总量的比重由7.89%上升至25.86%,并于2006年首次超过美国,至今位列世界第一。那么,根据以上中国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和
碳排放现状,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随之产生,即中国应该如何实现其提出的两阶段碳减排目标,可行的途径有哪些?对此,我们认为若能看清
碳排放历史,清楚地了解中国碳排放增长的整个过程并解析出其增长的具体原因,则能为中国未来寻求碳减排途径提供重要的经验依据。进一步而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或对全球碳排放增长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各国有必要对碳排放进行约束,降低有国界的贸易对无国界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我们对上述研究问题进行细化,最终选择将研究聚焦到对外贸易领域的碳排放问题,以期通过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考察其地区与行业结构特征、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据此来回答中国逐渐增长的CO2排放趋势是否与对外贸易增长密切相关以及在贸易增长趋势下如何寻求碳减排等核心问题。
得益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相关数据库,有关对外贸易隐含碳的研究成为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中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均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我们有关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包括俄罗斯、印度、巴西)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前期研究即属于上述研究领域。事实上,本文关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选题延续了前期研究的主题,但前期研究内容仅是本文研究内容的小部分,原因主要在于需要计算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国家(地区)从3个扩大至40个,这也对我们的模型构建、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技术异质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改进了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口替代效应”假设和双边贸易投入产出模型未能考虑进口产品中作为中间投入部分等不足。此外,我们所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另一特点在于能够对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隐含碳按地区与行业维度进行分解,其为本文分析地区与行业结构特征提供了方法基础,而这也是本文区别于现有相关贸易隐含碳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能够有助于克服在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中可能面临的计算年份无法连续、无法单独计算进口中间投入部分隐含碳、行业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同样为本文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于上述模型、数据,我们最后使用Matlab7.0软件计算得到了中国与40个国家(地区)在34个行业部门的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从而有利于看清中国贸易相关碳排放增长的历史,进而有助于中国找到未来在贸易增长趋势下实现碳减排的途径。
本文研究的最终目标并非停留于考察分析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而是通过了解已有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过程,为寻求贸易增长趋势下的碳减排途径提供经验依据。所以,在得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包括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注重淘汰落后产能与转移高碳行业、加强南南合作与实现合作碳减排、推动低碳技术开发与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各领域政策措施促进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参考,从而使本文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