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全球多国外交官和气候相关事务官员齐聚秘鲁首都利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商讨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草案,为明年底将在巴黎举办的气候大会做准备。(更多独家财经新闻,请加微信号cbn-yicai)
1992年,世界150多个国家共同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框架性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经过多数公约缔约国的签署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4摄氏度以上,全球变暖将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格陵兰岛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粮食减产,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等等。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联合国指出,要防止这个局面的出现,必须降低未来几十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即使世界范围内的化石燃料排放到2100年能完全消除,届时全球平均气温仍会上升2摄氏度以上。虽然这看起来程度减轻了一半,但是依然意味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洪涝和干旱灾害等等,而且对贫困国家来说,挑战更为严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过去,类似的气候问题谈判经常因为任务摊派的意见不合而陷入僵局。贫困国家认为,美国、欧洲和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者,所以他们应该为减少排放负更多责任,也应该给予较贫困国家更多的帮助。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相对地,富裕国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着眼于未来的排放量,所以,目前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达成使气候问题往前迈进了一步。中美双方宣布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美国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到28%。中国也提出,中国的碳排放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将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两个排放大国的携手无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过,对于避免升温4度的长远目标来说,这些努力还仅仅是开始。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所以,联合国召集各个国家在本次利马气候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是:全球排放量应该缩减多少?各个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富裕国家应该给予贫困国家多少支持以应对全球变暖已经带来的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这些问题将最终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协议上得到答案,未来12天的利马会议将会为这份协议形成框架性草案。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以下7张图试着通过历史数据,一窥利马气候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当前的困难所在。
1、控制气温升高:世界不达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上图中,黑色的线代表过去30年和目前的全球碳排放量的水平。彩色的线代表不同的碳排放量给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带来变化的几个趋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会带来极大风险,世界各国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如果能像图中蓝色和黄色线所示,温度在未来十几年内不断上升并达到顶峰,然后一路下降,那么,把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还是很有可能是实现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相反,如果排放量按照目前速度不断增加,那么,科学家预测,人类将在本世纪末迎来3.2到5.4摄氏度的全球变暖水平(如图中红线所示)。多项报告指出,这样的局面将给这个星球带来剧烈而不可逆转的变化,例如冰盖融化和物种灭绝。世界银行也指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对很多国家来说是完全无法承受的。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分析指出,即便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减少排放上恪守诺言,我们依旧在朝着到本世纪末温度上升3到4.6摄氏度的方向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