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科技部会同中国气象局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举办主题边会,深度解读《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下称,第三次评估报告)主要结论,促进国际社会从科学研究视角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借此加强中国科学家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评估报告得出13项主要结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第三次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向与会者介绍了报告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报告是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科院、工程院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编制,由500多位权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历时4年完成的。目前报告已出版,共计200余万字,其中主报告80万字,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问题,减缓气候变化措施,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以及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等五个部分。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刘燕华详细解读了第三次评估报告得出的13个主要结论,主要是:近百年(1909年—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刘燕华还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的内在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政策和行动仍有进一步大幅优化完善空间;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实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