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欧贸易隐含碳排放看产业结构升级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报2015-06-05 01:02

值得注意的是,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作为中国两个主要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行业,也是同期欧盟两个主要的隐含碳净进口行业。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2004年至2007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期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也增加了3490万吨;同时,中国对欧洲的净出口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18亿吨和1.51亿吨,且随着中欧双边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中国在此后5年多时间里承担的碳排放责任也不断扩大。可以说,欧盟通过中欧贸易实现了规模巨大的碳转移,是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受益方之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应同时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尽管上述分析建立在2004年与2007年的数据基础之上,但考虑到中欧双边贸易总额快速上升的趋势延续至今,这一分析对于今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仍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中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也是中欧双边贸易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出口规模的扩大是推动出口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因,突出体现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其他制造业等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中。而技术进步抑制了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进一步增加,但难以抵消规模效应带来的巨大增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结构效应)则对中国和欧盟出口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中国对欧盟出口中结构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起到了正向增加作用, 而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中结构效应起到负向减少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2004年至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了3491.22万吨,远超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量。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使我国不可能简单地通过限制出口规模来改变大量贸易隐含碳排放净输出的现状,但有效调整出口规模的增速,尤其是调整碳排放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规模增速,对于控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过快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从削减出口隐含碳排放角度看,中国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方面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对现有出口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有赖于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技术、鼓励国内技术创新等手段,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而改变我国长期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应充分重视出口贸易对国内的环境影响,对出口产品实施环境分类指导,在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的同时鼓励绿色生态产品的出口,逐步实施以征收出口环节环境关税为主的绿色贸易政策。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此外,2004年至2007年的中国进口隐含碳排放尽管有所增加,但仍然远远小于同期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规模。因此,适当增加进口,尤其是增加对一些高能源强度行业的产品进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的碳减排压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从短期来看,调整出口结构、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产能、适当增加进口等,都是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而从长期来看,要改变我国成为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的现状,还需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这方面,政府应有效引导产业升级,减轻出口对制造业尤其是能源强度较高行业的过分依赖,实现向高附加值、低排放的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型。(作者:庞  军,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数据由作者提供。记者王源整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