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互联网思维

文章来源:北京环境交易所许小虎2015-04-16 01:03

正如40年前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伴随着无尽的争议,但最终唤起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时也曾争议不断,但更加充分的科学论证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控制温室气体和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主流观念。前不久,世行行长金墉呼吁企业为碳排放买单,鼓励投资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创新。现如今,低碳发展已成为政府、学界、商界和广大民众的一致认知。然而,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科技发展水平相联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良方。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我们通常将蒸汽工业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40年),电气工业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1840-195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1950以来),以原子技术和计算机为代表,开创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人类文明达到空前发展高度。面对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欧盟议会提出低碳经济,建立了欧盟碳交易市场,并创导发展低碳工业。现如今,德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版本,目标将黑色或褐色能源绿色化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以实现工业绿色革命。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结合欧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创想未来的工业4.0应该是集高精度高品质多品种小批量为一体,线下线上互动智能化生产为,节能高效、绿色低碳为特点的新型工业革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方向上,我国强调落后产业淘汰、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在制度选择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碳交易工具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全国碳市场将于2016年开始运行,“十三五”末形成相对成熟的全国碳市场。结合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业态(商场购物、金融行业、电信行业、出租车行业)的冲击,我们可以创想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前期可以凸显移动互联的优势。与此同时,互联网思维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一是,从认识问题层面来看,气候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客观事实。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会产生温室气体,另一方面全球各地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带来温室效应将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疾病贫困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二是,从解决问题的前提来看,应对气候需要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林等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吸收)数据。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各行业各业的碳排放监测和减排成本分析提供了技术可行性,也为低碳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三是,从碳交易制度设计来看,碳市场关键就在于为碳排放的外部性定价,然而目前的碳市场是相互分割的状态,需要进行区域市场的有效衔接,从而形成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碳市场。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是自下而上区域市场链接,这都体现出碳交易制度的互联思维。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四是,从能源开发利用来看,能源互联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智能电网和特高压骨干网架为大规模清洁能源传输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大环境下的分布式、移动式、无线式可再生能源接入对低碳经济,尤其是绿色工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最后,从社会的参与程度来看,未来每个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都能被打通变成数字化坐标,未来生活的每一秒钟各种需求都能被集聚起来被导向最有效的生产供给,在这种庞大的互联网体系下,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被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尊重,而同时碳定价后的经济效益也将成为人们低碳行为的巨大驱动力和制动力。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