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国际社会明确承诺, 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 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单位GDP的CO2排放控制是一种碳排放强度控制,其本质是CO2排放总量的控制.本文提出将强度目标转化为总量目标, 根据理论模型研究分析我国2020年CO2排放情景, 计算各类可能情景的相对减排量, 并且估算减排成本.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核算的我国2005年能源燃烧CO2排放占当年总CO2排放的90%[1].由此可见, 能源利用是我国CO2排放的绝对主体, 因此, 本研究基于能源活动CO2排放, 研究我国碳强度承诺下的总量控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1990~2005年期间, 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 同时在产业结构、节能降耗等方面成效斐然.由图1可见1990年~2005年期间, 中国经济增长了325.86%, GDP年均增长8.6%, 与此同时, CO2排放量也增长了141.51%,但排放强度却下降了43.29%, 相对1990年, 平均每年下降2.89%.但是CO2排放强度并非持续下降, 从1990年开始下降, 在2002年达到最低(比1990年下降50.23%)后, 又缓慢攀升, 2002~2005年期间, CO2排放强度又有所回升.整体而言, 1990~2005年期间中国经济形势正逐步朝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GDP的碳排放弹性系数为0.4(CO2/GDP<0.8), 实现了经济增长和CO2排放的弱脱钩。
影响1990~2005年CO2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GDP的高速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3], 产业结构调整并未起到明显作用, 同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后期的比例提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节能降耗, 大量关停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和小钢铁厂, 水电、风电、太阳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因而, 在未来的10年(2011~2020年)内, 进一步降低CO2排放强度的空间非常有限。
以2005年为基准年进行研究, GDP以2005年不变价计, 模拟和预测侧重2011~2020年.2005年中国GDP为18.4万亿元, 单位GDP能耗为1.22t标准煤/万元.2005年中国能源活动CO2排放量为51.33亿t(国家发改委能源所(ERI)计算为51.66亿t[4], 国际能源署(IEA)计算为50.99亿t[5], 本文取平均值), CO2排放强度为2.8t/万元.中国2006、2007、2008、2009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0.7%、11.3%、9.0%、8.7%, 2010年取8%, 则我国2010年GDP(按2005年价格计)为29.0万亿.假设到2010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即单位GDP能耗降至0.98t标准煤/万元。
本文发表于《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第30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