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印度。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碳交易现在还处于“农贸市场”的阶段,就是集中在具体项目上,而邻国印度早已在碳金融层次开始布局。碳金融和碳交易的关系相辅相成,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出口国的碳减排资源和配套环境决定了其在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因此,拥有碳市场的定价权不仅取决于碳贸易量,还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平合理定价。据易碳家了解到,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虽然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交易往往由企业与境外买方直接去谈判,信息透明程度不够。这种分散的不公开的市场状况,使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使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其次,目前中国本土的金融系统,如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核准机构(DOE)等还处在非常初级的探索阶段。中国的碳减排额度往往是先出售给中介方(即DOE,一般是拥有验证能力的、国外大型投行的碳金融管理机构),然后再由其出售给需要购买减排指标的企业。这样经中介方易手,必然会造成成交价和国际价格的脱节。(易碳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