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开展的一项欠发达地区碳排放调查研究工作表明,我国西北干旱高寒极端气候地区的人口尚处于极低的“生存性”碳排放水平。这项最新的研究结果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高人均排放量和高奢侈排放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研究人员提示,如果实施区域间无差别的减排政策,将压制这些人口的合理排放增长需求。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英国《能源政策》杂志上。
这一结论来自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团队。2008年,该研究团队深入甘肃、青海、宁夏的干旱和高寒地区,开展家庭生活碳排放的实地调研。不过,当时并没有成熟的家庭生活碳排放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借鉴国内外基于统计数据的碳排放评估通用方法,结合我国家庭生活碳排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并在研究中不断修订,最终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家庭生活碳排放评估方法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随后,在入户调查采集样本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又面临着山高路险、高寒区样本分散的困难。
兰州分馆研究员曲建升介绍说,在我国最干旱的会宁和西吉地区,道路上的浮土能将车轮淹没一半,车辆行走非常困难。8月酷暑,他们只能紧闭车窗,关掉空调,一挡低速行进。车里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就停下车来打开空调凉快一会儿。
而在祁连山区牧民家庭样本的调查中,一行人又在海拔3500~4000米的高山地区遇上鹅毛大雪,能见度极低,路面泥泞不堪。道路一侧是深谷、一侧是峭壁,调查车辆只能谨慎前行,缓慢通过。
“那一天我们只采集了5个高山区样本,但是非常珍贵。也正是这些来之不易的、具有各类型区域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支撑了寒旱区家庭生活碳排放的评估分析工作。”曲建升说。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小组发现,我国西北干旱高寒地区家庭2008年人均生活碳排放量仅为1.43吨二氧化碳,其中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性排放高达93.24%。但随着这些地区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其碳排放将出现较为显著的增长期。如果实施区域间无差别的减排政策,将压制这些人口的合理排放增长需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