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徐卫星2024-06-05 14:44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过,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我国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如何激发企业参与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性?本报记者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吕学都。
 
  中国环境报:您从事气候变化相关工作40余年,您认为社会各界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吕学都:回顾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历程,我个人认为,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之前):国内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主要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社会上包括企业层面虽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但并未提升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度。
 
  第二阶段(2005年—2010年):随着国家参与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绿色低碳转型逐渐受到关注。许多企业参与其中并获得经济收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和实践尝试。
 
  第三阶段(2010年—2020年):国内绿色低碳转型进入了系统化推进阶段,如低碳城市试点碳交易试点等相继展开,政策制定、科学研究和试验项目不断推进。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对绿色低碳转型高度重视,推动了全社会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和实践。不过,这一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就,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公众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有限。
 
  第四阶段(2020年之后):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成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分水岭,也标志着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环境报:在“双碳”目标下,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航等八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正成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您怎么看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
 
  吕学都: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非常关键,也是重中之重。单从字面理解,转型不是说不发展,而是在发展的同时要减碳。
 
  当前,有些地方“一刀切”拒绝高碳项目或简单粗暴地关停高碳行业,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对于基层管理部门来说,要有正确的低碳转型认识,要依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来评判高碳项目是不是有必要上马。对于符合国家政策需要上马的高碳建设项目,可通过采用最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管理体系来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这样,高碳行业既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贡献,相对于基准高碳项目又降低了碳排放。
 
  目前,电力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步较早,虽然煤炭在电力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再如交通行业,随着电池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交通行业的低碳转型前景越来越光明了。钢铁行业同样是高碳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现在,碳捕集及氢气炼钢等创新技术将为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新的可能。
 
  总的来说,高碳行业要实现低碳转型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耐心、久久为功、实现技术突破,就有希望。当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转型进程。
 
  中国环境报: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利用市场机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手段越来越多,您觉得企业应该如何用对、用好政策工具?
 
  吕学都:现在国内推出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尤其是绿色金融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我认为,国家、行业和地方部门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创新和改革政策措施,以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
 
  从企业角度来说,要紧跟国家和地方的低碳转型发展政策,读懂并了解如何落地这些政策、如何争取到更多的政策红利。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影响很大,但覆盖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深知,目前很多地方面临不小的财政压力,因此,需要创新的政策配合适当的财政支持,发挥政策的最大功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国环境报: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您觉得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推广的土壤是否形成?目前还缺什么?
 
  吕学都: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针对我国当前的情况,我认为,宏观层面上推动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投资的氛围已经非常好,但从中观和微观层面看,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对中央政策措施有准确的认知及落地实施,并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大的偏差;二是提供更多的优惠金融政策和资金支持,精准支持和促进先进低碳技术投资;三是建立更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拉动先进技术的投资;四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先进技术的应用得到法规的保障和支持。这些措施将更有效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