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
论坛2024年年会
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
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不能动摇或者后退,落实责任,要完善激励机制。
他建议,实现能耗双控转向
碳排放双控首先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出与实现“双碳”目标相适应的减碳量化指标,这一量化指标应该既包括全国层面的,也包括各个省市县区层面,再进一步分解到各个行业和企业,并建立起可核查、可追责的责任体系。
在企业层面,则应普遍形成
碳足迹捕获和碳账户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碳排放权市场。在减排压力如此紧迫的情况之下,至少在生产领域应当实行普遍的强制性减排,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量化责任体系才能够激发起各个层面,特别是企业强劲、持久的减排动力,
碳市场才能够提高效能。
刘世锦表示,减碳责任体系、碳账户等等都属于减排制度设施的建设,过去在这方面坦率说进展不够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本过高。成本过高既包括技术成本也包括经济学讲的交易成本。随着“双碳”进程加快、经验的积累,特别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所以加快“双碳”进程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机制创新也很重要,而且往往要走在前面。
此外,刘世锦还建议,
绿色低碳产业的增长目标应适当调高,新技术、新产业的替代速度要加快。随着技术上的快速迭代和大量产业化投资,中国低碳
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在不少方面是远超预期的。他认为,现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应该呼应COP28提出的要求或者新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应该适当的提升,新技术、新产业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替代速度应相应加快,这样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研发投入,同时也会缩短实现“双碳”的进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