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践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诊断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是推动城市低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1月26日举办的“中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指数2023”发布会暨城市低
碳管理研讨会上,该指数的创始人浙大城市学院钱塘特聘教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申立银表示,诊断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在低碳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进一步提升的环节,扬长避短、改进不足,从而提高城市低碳建设水平。
“中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指数2023”构建了城市低碳建设水平诊断系统,阐释了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形成机理以及城市低碳建设水平诊断的评价方法。研究团队根据收集到297个样本城市的最新数据,诊断了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措施建议,为提升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总体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据。
“城市低碳建设的本质是在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城市系统碳循环中实现减排增汇的过程。”申立银说,低碳城市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的新生事物,是一个肩负着多目标、受制于多约束、结合了多主体的复杂社会系统。低碳城市形态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过程,而是要通过一个科学的管理过程来实现,包括低碳建设的方案规划、实施、检查,再到对结果的测度以及反馈修正等环节,只有对每一环节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才能确保城市低碳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中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指数2023”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群的低碳建设水平协同发展程度都不是很高,城市群均值相对较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从个别城市排名上看,
北京、杭州、上海分列前三名,位列前十的城市还包括广州、深圳、武汉、宁波、南京和成都。整体上,我国 297 个城市的低碳建设水平总体平均分是46.41分,有很大提升空间,许多城市尚未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申立银解释道,诊断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所需要的数据信息量巨大,数据极为复杂,人工采集和处理不可行,今年团队应用了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低碳建设水平数字化诊断系统,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计算,代替了人工数据搜索和处理,提高了诊断评估精度和效率。
当前,我国城市在低碳建设方面的信息与数据发布方面的系统性还不够强,信息公开度和完整度方面亟待提升。申立银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健全城市低碳建设信息数据系统,规范城市低碳建设的统计数据,健全低碳建设相关的信息公告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信息管理机制,拓宽公众了解和监督低碳建设的渠道,有助于形成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城市低碳建设的氛围,提升公众对城市低碳建设的参与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