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20时30分,2023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开启,在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鸟巢”“水立方”“冰丝带”三大奥运场馆同时熄灭灯光,共同传递
节能减排理念,呼吁全社会关注保护地球家园、携手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大型体育场馆节能降耗举措和可持续利用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北京国资公司将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奥运场馆建设改造和赛后利用的全过程,坚持注重实用、保护生态,以及节约的原则,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在北京冬奥会周期,北京国资公司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统筹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原有场馆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大大减少了新建场馆所产生的碳排放。
国家体育场在建设期采用了先进的节能设计和环保措施,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可再生地热能源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应用,大幅降低了场馆能耗。
冬奥场馆改造中,“鸟巢”用高标准LED灯具替换原有传统光源,并对屋顶PTFE膜、立面钢架等部位的亮度、均匀度和眩光点进行提升,改造后可通过运行模式控制,达到30%的节能效果。“鸟巢”空调系统改造采取“旧机替换+负荷分区+多类型设备匹配”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了场馆内多区域、多设备、多场景不同使用需求,实现了高效节能。
在国家游泳中心改造中,北京国资公司创造性提出“水冰转换”的场馆可持续利用改造方案,实现了“水立方”向“冰立方”的华丽转身。“冰立方”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凭借这套可拆卸的制冰体系,“水立方”同时拥有了水上和冰上功能,制冰设备和冰层拆除后,冰场可还原为泳池。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冰立方”是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冰丝带”采用环保制冰技术 年减碳2.5万吨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竞赛场馆,在整个规划建设阶段,北京国资公司秉承“绿色办奥”理念,综合考虑赛后可持续发展及系统长期运行低能耗要求,在项目规划、施工设计、科技亮点、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为世界贡献了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国方案”。
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建设过程采用了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国家速滑馆采用了最先进、环保、高效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此项制冰技术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近1.2万平方米的“冰丝带”全冰面碳排放趋近于零,相比传统的氟利昂制冷剂,每年减少碳排放2.5万吨,超过种植120万棵树所实现的减碳排量。同时,冰场制冷所产生的余热经过回收转化再利用,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相当于北京6000余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国家速滑馆还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
清洁能源,将节能融入场馆设计每处细节中:场馆使用的建材均由再生建筑材料制成,节约用料和缩减碳排放量80%;采用高效率空气源热泵作为观众集散大厅冬季地板采暖和夏季地板供冷的冷热源,每年预计减排二氧化碳160吨;场馆在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发电能力约为330千瓦;电动浇冰车相较于常规液化石油气车可节能约75%,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国家速滑馆采用BIM技术,建立场馆能源监控系统和环境大数据库,通过制冰、水电、暖通、照明等智能化设备,实现场馆能耗最优化,环境监测系统保持场馆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技术成果的系统应用和可循环材料再利用,让“冰丝带”成为绿色低碳智慧场馆。
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国资公司积极推动奥运场馆赛后可持续运营。后冬奥时期,北京国资公司统筹三大场馆迅速转入赛后运营模式,冬奥场馆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以国际水准的硬件设施、冬奥标准的运行机制、智慧场馆的升级体验,为首都市民健身休闲提供便利。冬奥会后开放至今,三大场馆累计接待近百万人次。 作者: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