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 川渝将这样合作
共商环境管理
共抓生态保护
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
共治跨界污染
推进“联合河长制”,深化”无废城市”共建
联动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创建
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主持人:
记者 陈维灯 吴刚 龙丹梅
嘉宾:
北碚区委书记 王俊
梁平区委书记 钱建超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余国东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周建池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曹春华
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开展污染治理,加快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稳定在338天左右,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相关市级部门、区县该如何积极作为?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
“贯彻落实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精神,市发展改革委将以‘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为抓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建池表示。
为此,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提高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能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同时,重庆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清洁生产,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试点,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周建池表示,重庆将进一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加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
此外,重庆还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要包括: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污染控制;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在“四个协同”上狠下功夫
“我们将在推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能力协同上狠下功夫、狠抓落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重庆将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
一是共商环境管理,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协作样板。加强跨界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会商,联合开展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川渝高竹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加快地方标准统一,联合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编制技术规范;加强生态环保联动督察,联合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应急演练等。
二是共抓生态保护,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三是共治跨界污染,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深化跨界水体协同保护,推进“联合河长制”,开展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化“无废城市”共建,“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
四是共推绿色发展,全面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持续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联动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优化运行重庆“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平台,深入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大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共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我们将努力做大做强‘森林四库’,共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春华表示,重庆将围绕生态共建,系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共同实施“一江五路六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提质建设长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万亩,提升成渝高铁、安渝高速等“五路”绿化美化,在华蓥山、明月山、大巴山等“六山”实施各类营造林500万亩。
此外,重庆将深化川渝两地国家储备林建设合作,着力打造“国家林业草原国家储备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实施国家储备林林地收储100万亩、营造林及管护100万亩。
曹春华介绍,围绕生态共保,将加快推动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落地实施,深化川渝自然保护地之间的资源保护、自然教育、调查监测等合作交流,联合开展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协同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持续实施一批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不断优化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
围绕生态共治,科学编制林区规划,以林区规划统筹推进森林安全和森林质量提升。深入推动森林山地火灾联防联控,加强毗邻地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提升区域整体防控与协同作战能力;深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联控联治,继续开展川渝松材线虫病疫木联合执法和疫源封锁管控联合行动;深入开展林草执法联防联动,构建省级执法协同机制,协同开展打击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政执法;积极稳妥推进林业
碳汇项目开发,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
碳汇量。
做好“四篇文章”实施十项行动计划
“北碚将聚焦生态田园都市区、人文科教创新城‘两大定位’,做好生态人文、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城乡融合‘四篇文章’。”北碚区委书记王俊表示,北碚将实施生态筑本、科创引领、文化铸魂、产业升级、民企增能等十项行动计划,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一是夯实绿色生态本底。充分发挥缙云山生态优势,提质打造缙云山“一心四片”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实施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国家EOD试点项目,加快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速建设世界温泉谷核心区,大力培育温泉康养特色产业综合体,争创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培育数字经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高标准建设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基地;全面融入“2+6+X”产业发展布局,提质建设智能网联
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构建“小网生态”,推进“一链一网一平台”,打造“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
三是建设宜居美丽之城。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卢作孚主题公园、军民融合主题公园;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串珠成链”培育美丽乡村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嘉陵江小三峡乡村建设遗址群,整合“三千名流汇北碚”资源,建设乡建博物馆等一批文博场馆,做靓“百馆碚城”,让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
守牢“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绿色屏障
“梁平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体联动、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表示。
一是增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绿色赋能,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实施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升级行动,围绕“三区一中心九平台”预制菜产业生态,引导产业链向绿色低碳转变,加快构建千亿绿色工业大区。
二是转化“国际湿地城市”绿色优势,持续夯实生态优先本底。围绕建设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全面实施“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健全湿地保护修复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国际湿地城市特色品质和人文气息。
三是深挖“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禀赋,不断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用好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绿色“金字招牌”,接续办好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和“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明月山”系列活动;探索推广“小微湿地+”的发展模式,做好湿地经济新文章,不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四是守牢“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绿色屏障,奋力做好生态共建文章。携手川渝毗邻七区县,协同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联合开展铜钵河、明月江等川渝跨界河流巡河,统一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共推明月山国家战略储备林、渝东北川东北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等重点项目,共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易淼:
善抓4个要害 打造“绿色经济圈”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环保就是抓发展。干好“一号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是“必选项”,事关重庆长远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需要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小。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处于攻坚期,能源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双城经济圈覆盖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自然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绿色
低碳生活转型难度大;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资金融通、科技赋能、人才储备等要素对生态环保的支撑力也有差距。
可以说,打造“绿色经济圈”是一项持续时间长、任务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重庆在这个“必选项”上,要抓住关键要害:
建生态系统要有“整体观”。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高质量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展开综合治理。充分考量各地区各群体的生态利益和发展诉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强化科技、数字赋能,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创新中心,以数字技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迭代升级。
城乡环境治理要有“统筹性”。保护蓝天,强化联动治污和区域协作,重点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护卫碧水,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污水管网,开展江河排污整治;守护净土,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重点监测,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产业绿色转型要有“创新力”。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盲目无序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打好绿色金融这张牌,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大绿色融资规模,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全市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变革。
实现“双碳”目标要靠“一体化”。共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优化建筑用地用能结构。加快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推进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促进川渝电网一体化。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共享低碳生活。对接全国
碳市场,做大做优本土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建立健全能源和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并动态优化现有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